主持人:互联网金融可能是过去一年当中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确实是像浪潮一样涌来,席卷了可以说各行各业,最开始的问题想听听各位对于互联网金融这波浪潮的评价,对于它后续会有怎样强烈的冲击和变革,也想听听各位的看法。首先请汤总给我们讲讲。
汤大杰:各位同行大家好!我离美女主持人比较近,我就占了先机,我先抛砖引玉一下。其实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最近的心情比较纠结,为什么?大概在一个礼拜前出台了两个政策,一个是对于第三方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业务的暂停,这个政策出台之后,是否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构政策转向了?互联网金融是不是暂时要停下来了?好在是暂停,但是没有停止这块业务。今天早上一起床,我看了一个微信,昨天国务院常务会李克强总理主持了国务院常务会,从公布的内容看,对2014年资本市场的四大部署里面明确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六大战略方向上提出了要加大私募市场的发展,同时对于合规合法的私募机构不设行政审批,所以今天早上一起床,好象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我想这个文件的精神应该是更高的顶层,我今天坐在下面心情很好,我似乎感觉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是为我们今天这个会开的预备会。同时,我也感觉到这次论坛的选题确实具有高瞻远瞩,在我们开会前期总理都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刚才主持人讲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者是否具有颠覆性,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本人认为它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现在,而且将完全改变我们的将来,这种颠覆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金融机构关注什么问题,我个人理解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经营风险的,这是本质的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关注的问题也是围绕着风险展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产的价格,资产的价格是否合理,定价是否合理;第二,交易对手是否具有诚信,我的风险是否能够规避;第三,我的资产是否有流动性风险。我讲讲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不一样,首先对产品定价来讲,最基础的价格是基准利率,基准利率不是货币的市场价格,是政府对市场的指导利率,但是所有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不管是存款、贷款,基本是围绕基准利率,所有都是按行政规定做的,不是按市场化要求的,实际上我们的市场是割裂的,国有企业可能是基准利率,顶多加10%,6到7个点资金就可以拿到,但是小贷市场做到20%、30%,有风险吗?没有风险,为什么?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价格都有市场。互联网金融,不管对P2P有什么偏见,在P2P平台上价格是公允的、市场化的、反映市场需求的。第二个是交易对手的诚信问题,传统的金融业务实际对风险的判断是简单而粗暴的,我们的银行是怎么贷款的?当然现在也在改变,过去比较多的,比如我贷100万,你拿100万的房子,我就给你6、7折,但是现在对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的判断不是这样的,是根据大数据的记录,可能是很长时间段内交易记录的信用判断,对交易对手风险的判断是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的,跟传统不一样。第三是资产流动性的问题,我们现实中的金融机构规模再大,也是某一个点上资产的配置,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更大范围的配置,我个人理解它对资产配置流动性的掌握应该更有先进性一些,比如互联网金融更关注的外延是无限扩张的,可以关注到草根,我们的国有企业谁关注草根?草根投资者、草根监管人,所有传统金融机构都是不涉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恰恰就是从这个土地上滋生出来的。我从这三个角度的理解,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正在颠覆我们的未来,不管对金融体系还是实体经济来讲,它的影响正慢慢展开,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所有的制度变迁都是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博弈的过程中,大家对未来要有信心。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带来的观点以及关注到的一些热点梳理和分享。说到互联网金融,我想参与了诸多宝宝研发的技术过程,其中的经验和感受可能跟大家又有所不同,徐总对于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有什么样的判断?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确实还是有起伏,有一些波折的,而这些波折您觉得会轻而易举的跨越过去吗?
徐岷波:说到互联网金融,从去年开始引爆了热潮,现在回顾来看,差不多不到一年时间,确实改变了很多,我们也有幸参与了阿里和天虹基金余额宝系统的构建,也有幸参与了腾讯和华夏以及(汇天富)的系统,有幸为广发证券系统建设作出贡献,也有幸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私募的托管系统建设,可以说金证在所有互联网业务都没有缺席,我们毕竟不是金融行业的,也许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更超脱一些,更能看得清楚。在我们的角度,其实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不是在去年,也不是在今天,应该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大家知道每一个证券公司其实95%以上的交易额是通过网上或手机完成的,为什么去年又引爆了互联网热潮?其实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一方面是传统金融手段向互联网渠道的过渡,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东西,所以从余额宝开始带来新的东西了,我认为它对行业应该说起到了开启的启示作用,一个层面是让所有金融机构明白我们过去都关注的所谓高净值客户而忽略了一些屌丝,其实屌丝的群体非常大,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能够开启一个新的蓝海。第二个层面其实也是启发了数亿屌丝,我虽然只有几百块钱、几千块钱,我一样可以理财,这是非常好的投资者教育,这群人今天是屌丝,未来可能会成为高富帅,互联网去年的余额宝真的是开启了一个思想和思维历年的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发展。再有就是新的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大数据、云计算,其实都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这些新的技术已经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的金融业务中,大家也看到从网购到QQ到微信,我们的生活在加速的互联化,一个层面上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向互联网的迁移,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更应该关注的是互联网生活可能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要。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整个互联网的用户不断激增,而互联网的习惯可以说变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从而也培养了互联网金融整个用户体系,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国内几大巨头在做一些产品的时候同样是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瓶颈,如果说都是同质化,最后哪一家能够成功突围,还是说是平均生长的状态。
徐岷波:可能未来会越来越分化,好的会更好,在这个行业里没有标准的路可以走,应该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真的是思想上的开发,包括商业模式、实现手段,甚至包括一些技术的方案其实都是多样化的,所以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百花齐放,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去面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和金融服务的需要,我认为机会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像我们大量的私募机构可能过去未必是金融这个行业的主力军,但是在一些新的机会里反而是能够快速跃起或者弯道超车的机会,越是这样的发展机会,越是私募和很多新加入者的成长机会。
主持人:最近央行紧急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支付业务,这个也是让很多人讶异的,跟之前的姿态不同,现在面临的压力或者即将有的调整,整个电子商务付费模式会不会产生一些变化,您是怎样判断的?
徐岷波:没有一件事情的发展是一路那么畅顺的,我认为确实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个理由是正当的,我们也不排除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我相信事情总会向前走,而且我很乐观的看到其实整个国家包括无论是最高层到最底层的屌丝都希望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个浪潮是挡不住的,一定会往前走。
主持人:有可能用技术说话吗?用技术跟政策进行博弈或者说涡旋,最后通过技术保证安全,从而争取到这样的空间。
徐岷波:可能用博弈这个词不合适,因为技术永远是手段或者方法,我相信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当然我们作为IT的角色,其实自己的责任也非常重大,我们昨天看到国家的最高层包括我们最引以自豪的华为都被美国进行技术监控,其实从这个层面上讲,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一种危机或者说是我们的动力,其实技术需要发展的很多很多,我相信在互联网方面,在金融方面,其实一直是技术在支持,它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我相信技术的成长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各位目前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有什么判断?江总,未来会不会举步维艰或者完全被侵占了空间?
江作良:我觉得互联网金融大的背景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我觉得未来再进一步发展,就是金融互联网化,事实上是这样的过程,现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受到了新兴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可能永远坐在那里等别人冲击,他们本身也有实力,也会有变化,也会运用互联网的工具改造原来的商业模式,发展自己,我们看到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正在做这块,像平安已经做的很好,包括招商银行。今天我们讨论这个主题,互联网金融发展,我觉得不能仅仅局限在我们看到它是新的发展方向,还要看到它另一方面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改造,它不可能是一边倒。
主持人:不是两个阵营,而是互相学习。
江作良:最终都会融合起来,还是看各自的优势,像刚刚徐总讲的把你的优势展现出来,不像大家想象的一边倒,最后只剩下一个阿里或者一个腾讯,我觉得不可能的,当然最后发展结果怎么样,我们还要进一步观察。
主持人:既然说到传统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未来可能在这种冲击之下、挑战之下才会更好的修正自己或者补充自己的不足。我知道康总的公司一直有关注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包括对于腾讯、阿里巴巴都是比较熟悉的,就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企业而言,对比传统的金融行业企业,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康晓阳(专栏) :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到底互联网改变了什么?对在座的我们来讲,作为消费者来讲,互联网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首先上网的人群比以前多了,以前用电脑才能上网,现在用手机就可以上网,人人都可以上网,而且上网的时间也比以前增加很多,首先互联网真真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第二,互联网对企业的冲击是什么,对传统行业的冲击系什么,因为现在大家讨论的很多,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我们的思考是这样的,互联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没有物理边界、有交互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分析互联网金融,我觉得也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到底互联网改变了金融什么?实际上互联网缩短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做广告,不需要建那么多销售渠道就能让产品很容易的到达客户,也容易让客户的意见反馈给制造或者服务提供商,但是并不是我们服务产品本身的特性或者服务的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只是路径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样的,现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冲击往往是服务模式和寻找客户方式,金融行业是特殊商品,这个商品最主要的特征首先是你的信用、安全、回报或者增值,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违背了金融商品本身核心的属性,只是缩短距离,对金融行业中间提供的价值并不是很高,我们打个比方,瑞士银行,瑞士银行不是在中国本土,也不是在美国本土,是在欧洲,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要把钱存在那儿?那不是方便,首先讲究的是安全、增值、长期几百年的信用,金融就是要沉淀,信用要时间去积累,我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我个人认为不会很大,因为金融不像制造业,搞一个余额宝,就能把高盛的客户搬到这儿吗?很难。
主持人:现在的状态,内核是金融本身,而技术是支撑,是渠道,这种融合是必然的,只不过需要时间,可能双方在磨合的过程中都有一些改变或者是借鉴,我们也希望互联网金融能成为未来金融主要的组成形式,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多的人,不光是普通消费者、投资者,还有更多的从业人员也能够从中受惠。谈到互联网金融,不可扭转的是它就是趋势,在投资方面,今年互联网一下子爆炸式的状态,会不会影响眼光的投放?
杨伟强:其实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最近两年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实际上我很赞同刚才徐总的观点,并不是这两年才有,但是这两年它触及到商业的本质。去年两会期间民生银行董事长讲了一句话,我们都不好意思挣那么多钱,躺着都挣钱,挣的都不好意思了。咱们想想银行生意的逻辑是什么?拿储户的钱付很低很低的成本,再贷出去,挣非常高的价差,由政府定一个基准利率帮它保证收益,再上浮等等,这是它的生意逻辑。而互联网的逻辑正在把这个生意逻辑颠覆掉,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是信息对称、公开透明、交互性、实时性、无边界,所以银行在中间的脱媒是个介质,存钱的人并不知道你的钱给谁用了,它拿很低成本的钱放很高的收益,所以这是它的生意逻辑,这个生意逻辑这两年正在被打破,像P2P,给钱的人和用钱的人直接见面,开始交互,他们彼此商定一个可接受的市场化利率,我想金融本身生意的形态,提供钱的人、需要钱的人,几千年的生意形态本身并没有改变,但是生意的逻辑在发生改变,过往银行生意的逻辑在互联网金融面前,在互联网特性面前将会被摧毁,这是必然的,所以刚才汤总讲到纠结,让我来看一点不用纠结,大势所趋,挡不住的,必然的,这个摧毁正在一天天发生,正带到来,无非金融是特殊的商品,所以需要有安全,需要有保障,政府踩几个点刹,是为了让互联网金融走的更健康、更稳健、更长远,但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对于银行来讲,整个生意逻辑和模式必须发生重大的调整和改变,否则这个危险正在逼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很大的机会,复星现在整个布局很大,包括收购葡萄牙的保险公司,现在已经超过3000亿资产规模,在两会刚刚公布试点的人民银行五个银行中,复星也布了局,现在是证券、银行、保险全都布了局,如果说没有互联网金融的工具手段和这样的机会,事实上新的金融机构是不太有机会弯道超车的,刚才徐总讲的非常好,互联网金融的工具、手段和整个屌丝经济的到来,使得非常多的新兴金融机构具备了弯道超车的非常好的机会,所以从投资的角度,同各个方面的角度,这是巨大的商机,这是很多新兴金融机构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生意模式正在必胜改变,新兴金融机构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
主持人:很多投资人投资者在思考在这样长链条上有很多复杂的组成,甄选的时候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伟强:首先整个大的方向,这个板块是毫无疑问的,就是挑战者、颠覆者,并且在人类社会走到今天大的产业格局颠覆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首先这个大板块是毫无疑问的,我觉得要关注,再怎么多都不为过,是必然的。就每个个案来讲,它是特殊的商品,所以绝对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业者了解整个金融商业生态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知道金融作为特殊商品的法律生态、监管生态,必须把这几个生态在推动当中和谐的、一步一步稳健的往前走,单一的、简单的靠商业模式的冒进,而忽略很多监管必要的沟通、互动和相应环境的协同,肯定走不远。
主持人: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和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
杨伟强:对,否则就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主持人:汤总,一级市场的投资格局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产生多大的变化?
汤大杰:我非常赞同杨总讲的,首先对业务和板块的关注,怎么关注都不为过,实际上这两年,刚才靳董事长提到的案例,去年十大牛股里面,有三家是我们的,这三家实际都是互联网企业,我刚刚看了一个信息,乐视网公布了跟光大银行合作在乐视终端发行信用卡,是典型的通过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改造和提升。早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很注意的在关注,特别是在一级市场,我们特别注重于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或者提升,这样的企业是我们比较看中的,前几年我们已经在布局,去年我们也在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去年投的比较多的P2P,我们也接触了一些,有一些技术上或者模式上可行了,但是对法律环境的担心,对未来监管环境改变的担心等等,我们没有下手,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除了传统关注的文化、创意、健康等等,互联网金融也是我们今年和将来做重点投资的领域。
主持人:刚才讲了很多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周边行业的辐射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实大家还是有担心的,无论是如何还是自身的发展,想问一下徐总,从你的角度切身感受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哪些部分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风险?
徐岷波:在纯金融范畴里的风险我觉得不该由我来,因为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业务有不一样的地方,它其实是非现场的,包括很多券商或者银行有一些对互联网的不同看法,其实也都是在这个层面上,腾讯也好,阿里也好,拓展客户完全在网上,怎么去认证一个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其实依赖于和银行卡的绑定,但某种程度上讲,确实互联网公司占了一些便利性,这种便利性必然也会带来一些并存的风险,就是所谓客户身份的真实性问题,由此也会延伸出在互联网上可能会发生的黑客、病毒被篡改、仿冒或盗用,这些风险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甚至通过流程的改变能够完善它,使它更加强壮或者牢固。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金融业务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就像信用卡,信用卡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到现在,都是伴随着风险,但是它仍然被广泛使用。
主持人:您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可能不能讲金融方面的风险,我们问技术方面,其实跟国外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相比,目前国内的技术,从风险防范方面,差距还大吗?
徐岷波: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其实国内和国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落后,就像刚才康总谈到的,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所有新兴的技术,最新的东西在国内都会用到,无论在华尔街、硅谷,其实有蛮多中国出去的留学生、访问学者或者从业人员,所以很多新的东西其实是同步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
徐岷波:同样存在,但是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这样应用的场景其实在国外是没有的。
主持人:这么汹涌的人潮同时运用或者习惯运用、学习运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吧?
徐岷波:是的。
主持人:问一下康总,刚才谈了很多你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以及给大家做了一个梳理,作为你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从金融方面来说,它可能现在存在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投资者可能要注意的是什么?
康晓阳:因为刚才讲了金融是一个特殊商品,互联网只是缩短商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在中国好象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特别大?是因为我们的金融行业一直是管制的,大家提供的服务都是同质化的,大家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你不透明,所有提供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如果有新进入者,实际上是对金融管制更大的冲击,相当于引进了新的,通过互联网手段进入这个行业,相当于引进了新的竞争者,也可以理解成新的竞争者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在中国做互联网金融,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没发现现有做金融行业,不管是做证券、银行或者余额宝,并没有抓住金融行业根本的核心,核心是安全,是风险,是信用,是增值,如果只是在服务手段上进行改变,有时候反而资金受到损失,这种企业并没有经历过10年、20年甚至50年信用的累计,一下把你的信用交付给他,是有风险的,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个人比较倾向看好做支付的,因为金融的服务有源头、有末端,末端是靠支付,支付相对简单一点,因为不涉及保存资金,不涉及资金的安全,只是支付手段,我个人觉得在现有阶段对金融行业比较能看得见的是支付以及围绕支付,像徐总做的软件,因为互联网改变客户的服务模式,包括原有传统行业整个系统服务体系都会有改造。
主持人:您如果选择,可能会选择在互联网金融末端因为技术发展的确定性标的。也问一下江总,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永远都感觉在跟着大佬的身后跑,别人投的企业上市了,我们看看有没有分点汤喝,其实现在有很多投资者很积极,以前的中小投资者现在越来越有知识,自成体系的研究企业,您有什么建议?
江作良:互联网金融在二级市场投资这块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也是一个小的投资者,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和跟踪,从券商的角度,就像最近国金和腾讯的合作,搞出零佣金,包括天天财富做网上基金的销售,包括我们也关注了平安集团在互联网这块做了很多努力,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当然我们很同意大的方向是没问题的,我们也想在里面找一些机会,但是在找点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像东方财富网做基金销售,能不能拉动整个平台,还是需要后面很大的投入和支持,国金在这块做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它研究做的比较强,投行做的比较好,有可能会形成比较大的拉动,我们也是很感兴趣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比较复杂,这种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面临很多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有可能是行政监管的变化,还有可能这种模式本身在变化,又可能出现新的对手、新的模式涌现,这使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很难找到一种比较可靠、比较稳定的东西,从更长的角度讲,会不会成为牛股,会不会成为给我们带来很大价值的创造,这个有时候也是很难说的。
主持人:就像之前听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有说这样一个平衡标准,二级市场投个股,要不然找所有人都看不懂的,要不然就找特别透明,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其实互联网金融我估计现在没有人说我完完全全了解整个行业发展的每一个分支、每一个个案,不敢这么说,因为它还是在不断的生长中,但是希望通过大家通过研究,通过确定性的东西找到自己的投资标的。感谢各位今天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共同的探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跟本次论坛非常相关,跟在座各位直接间接的也有关系,现在我们看到首批50家私募基金注册登记,有很多人说开始有身份证了,这对于各位、对于整个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各位怎么看?
汤大杰:那天我也关注了一下,50家没有深创投,我个人是这样看的,作为同行,首先恭喜前面50家同行取得第一批私募牌照。第二,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有点不太一样,我原来一直认为私募最权威的牌照是LP,LP给你钱就是给你发牌照,说的再好,资料写的再好,没有业绩,没有品牌,市场上没有好的名声,没人会给你钱,所以我觉得最权威的发牌机构是LP,后来我想一想也不能老这么想,牌照发了之后,我觉得这个是好事,为什么是好事?说明以前从监管的角度不把私募认为是正规军,私募是游击队,起码发了牌照以后,从监管的角度来讲,起码从法律上或者理论上对私募从监管层开始关注了,也纳入监管的范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觉得也有好处,以前私募机构募集的时候,因为不能自己去募集资金,得找信托、银行,钱拿到手的时候,成本就花了一大笔出去,现在拿了牌照就可以发产品,从资金募集的角度是有好处的。第三,私募以前是发改委管的,现在变成证监会管,相对于发改委来讲,大家会认为证监会更市场化一点,从监管的环境,不断严谨的监管对行业的自律和发展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当然前面50家要求报材料,时间太紧了,所以好多机构没有报,还有对法规本身大家还觉得有很多地方要商榷,接下来我们肯定会积极申请,总之这是正面的事,对行业发展是好的。
主持人:有第一批就会有第二批,之后还会有陆陆续续多批次的证发到大家手里,其实这个证本身可能就是市场化认可背后还要再加一个上层监管机构给你的认证或者通行证,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私募企业都能够通过自己不断的发展和修正,既能穿晚礼服,又能穿职业装。听一下杨总的看法。
杨伟强:主持人问的这个和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一回事,互联网金融也是这回事,先野蛮生长,大家先跑一跑,其实永远是监管滞后现实,这很正常,就跟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一模一样,先放开跑,野蛮生长,跑一段时间之后政府开始慢慢琢磨清楚怎么管了,监管这个事更多是以备案为主的监管,一定是件好事,是大好事,金融机构往后面发展,会有很多做金融产品的,以前我们做金融产品老是找做通道的,他们经常拿走你2、3个点,给到私募名分之后,很多金融产品和牌照的发行权、自主权就会慢慢给到大家,金融是特殊商品,需要政府有一定的监管,这绝对是好事情,跑出来之后,这几个是好学生,当然有第一批就有第二批第三批,这些好学生政府要给牌照或者政策,会优先在这个群体产生,这绝对是好事,后面的互联网金融绝对会沿着这个方向走。
主持人:这是各行各业发展的规律,想问一下康总,怎么才能跑赢?
康晓阳:首先毫无疑问是好事,行业开放了,我还没想到会开放的这么快,听说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马上就出来了。但是我也有点担心,我们习惯被管制,习惯没有开门,心里门开了,我总担心会出事。
主持人:你怕走出去不人路还是怕人家进来?
康晓阳:我不是怕我们出事,我是怕别人,毕竟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的监管,假如说以前的金融机构是券商1、200家,公募100家,私募一下变成2000家、5000家,监管得过来吗?
主持人:现在都说了市场化运行不监管了。
康晓阳:不可能,那违法乱纪的事肯定很多。对我们来说,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观望?因为我们在海外有拍,在国内不是那么迫切,现在你做的事也没有说自己去发一个产品,和现在做的产品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也在观望,对我们来说当然很重要,但是时间紧迫性上没有那么紧迫。
主持人:假如说这道门开的太大了,你有点担心,会整个转到国外进行操作吗?
康晓阳:我们现在已经在国外操作,这跟监管环境没有关系,是跟市场选择,愿意选择本土市场还是选择海外市场,我个人认为现在海外的机会相对多一点,不是说A股没有机会,我不是说监管会出事,我是担心老鼠屎把整个行业坏了,因为过了又会收,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放的时候很舒服,收的时候就很难了,证券业来回放收折腾了五六次,我觉得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开始不管,最后什么都管。
主持人:经历这个过程反复之后,还是比最开始好。
康晓阳:那肯定的,事物总是曲折的,总是往前的,虽然有问题有困难,但是还是要往前走,所以总体来说这个事我们以很积极的态度看待。
主持人:江总,刚才这番话特别能说出您的心声是吗?
江作良:我觉得康总讲的很对,这可能是好事,私募毕竟发展那么大之后,可能要纳入监管,这个也是必然的,我们也是里面的参与者,我们的心态很欢迎,但是也在想,因为做私募既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私募有些想做的很大,有些不一定想做很大,本身是多元化,包括投资风格也多元化,政府对这块监管我觉得有必要,还是要鼓励差异发展,有时候会不会有些矛盾,怎么协调,因为它和公募可能不一样,没必要都一样的风格,我们也是在思考。
主持人:本来跟徐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刚才几位有直接关系的大佬说的话基本都是统一口径,相差的不是特别多,您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徐岷波:在我看来牌照的颁发是非常证明的,毕竟做投资不管是私募也好,公募也好,其实都是为投资者资产增值,而且很多私募做的相当好,比公募强,有时候我们接触的公募基金,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或者研究员、投资者转做私募,所以给私募一个正当的、正式的、有尊严的身份,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而且有了这个身份之后,刚才各位谈到可能会有其他新的机会,比如可以发公募产品,而且发产品不再会依赖一些通道,包括未来可能有更大的作用,我认为是非常正面的,当然对于金证来讲,也是好事,随着业务的提升,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范畴的扩展,其实都有IT服务的需要,因为我们比较特殊一点,我们在很多层面上在金融市场露面,一方面我们为金融行业提供IT方面的服务,甚至包括一些业务咨询的服务,毕竟我们接触的多,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金融行业某些领域的专家,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我们作为上市公司也是投资的标的,其实在这个行业里,我们不可能有金融机构那么好的收益,因为他们是挖金子的,但我们应该也有不错的收益,因为我们是卖产品的。
主持人:挖金子挣的多,其实卖金子的也挣的挺多。希望在座各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发展更顺畅,事业当中能掘到一桶又一桶黄金。感谢大家在台上与大家分享的观点和经验,感谢各位!
下面有请第二组圆桌对话嘉宾,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兼总裁 肖冰 先生、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金昂生先生、深圳天图资本管理中心投资总监、高级合伙人冯卫东先生、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启文先生、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牵头合伙人黄青女士、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宋萍萍女士。第二阶段的议题是IPO重启之后一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第一个问题还是接刚才的问题,50张牌照已经发放了,在座有没有拿到的?还没有,说明第一批50个覆盖的面积并不是特别的大,当然了,之后还会有一批一批出来,相信在座很多经过资本市场多年历练的机构投资者以及私募行业的领军人物很快会纷纷申请,想问一下肖总,对于这个牌照如何看?
肖
冰:我们肯定还是比较积极的看这个事情,毕竟我们知道私募这块有人监管以后,可以正式备案,这个牌照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我们肯定会申报,已经在报材料的过程中,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要看的那么重,它并不是审批,只是备案,主管机构并没有说拿到牌照的管理人就是好的管理人,并没有做这个背书,第一批第二批也好,不要那么欢欣鼓舞,好象拿到很好的荣誉,这不是荣誉,未来可能会有几百几千几万家,我觉得不要看的那么重,对我们自身来说,还是把自身的能力提高,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其实资本市场多年的打拼或者磨砺,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任何的政府部门对于任何的企业机构都无法给出确信的背书,即使有背书,在市场面前也不能作准。想问一下金总,行业内觉得还是尝试的阶段,未来如果这个牌照是对整个行业的监管,你觉得是正面意义更多还是应该更加市场化?
金昂生:大家好!我补充两点,对这个事情总体来讲还是正面的意义更大,有两点,第一点是它给普通投资者今后一个参考体系,凡是有能力达到标准的机构,最优秀的机构还是会在获得资格的群体里;第二是提高了行业的门槛,我认为这是对于整个普通投资者以及从业投资机构的自律、专业性提高方面都是正面的效果,我们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所有争取第一批的基本都是做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作为PE和VC的,对牌照的迫切性还没有那么高,我们在座的都是比较积极的去满足这样的标准需求,积极去争取市场进入的资格。
主持人:其实刚才的诸位提到这样的牌照可能自己对它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所以有的还在观望之中,总体来讲是正面的导向。冯总,其实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过程中,中国整个私募基金在野蛮生长,你觉得到目前为止,相对来说整个行业比较成熟的时候,哪些弊端还存在?有哪些现在行业整个要面临的变革或者危局?
冯卫东:我并不认为过去这么多年是野蛮生长,实际在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明确的法律规范下成长,现在行业面临的问题,我对新的登记注册很淡定,至少我认为并没有太大的新意,我个人认为既然有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备案的变化从发改委到证监会到行业协会,实际是没有实质变化的,我们没能够在第一批注册,其实已经反映协会具有半官方的性质之后,就会脱离土壤,像我们可能每一次基金都有特殊的需要,要一个一个去备案,像这样的监管是没有真正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从我个人来说,尽可能少的事前监管,而要采取事后甚至重罚都可以。作为行业协会,我希望它采取的是提供增值服务来吸引大家,我担心的是不入会就会穿小鞋,证监会会把你的行为定为非法,这样任何监管都会有向管制发展的趋势,这是从过去太多监管的经验看,最后的结局必然如此。从长远来说,我认为市场竞争的选择才是最关键的,过去十多年来,从法律的意义上说没有野蛮生长,从行业自身的从业者水平和投资理念来说,还是比较同质化的,这是早期行业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整个行业其实需要各自找到自己差异化的定位,天图资本在这方面是先行者,我们专注于消费者投资,把所有的其他东西全部砍掉。
主持人:其实刚才你说了不认同之前是野蛮生长,这个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是有共识的,作为一级市场投资者也好,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好,都希望监管能在事后从严,之前更加市场化,后面违法成本一定要提高,以至于大家自觉的遵规守法,相关的问题王总有什么看法或者自己的观点?
王启文:对第一批公布所谓的名单,社会上没必要过分的解读,这中间可能有行政诱导的状况,行业还是要完全由市场化的方式去发展,基金管理人的登记和管理基金的备案在工商注册登记环节已经有了,现在把这个作为行业协会再做一遍,我不知道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效果,更谈不上第一批拿到牌照,我觉得这不存在牌照的问题,因为不存在审批的问题。另外,这中间衍射的行政手段,比如4月30号之前不去登记或者备案就不能开展私募股权投资的业务,我觉得这就是国务院简政放权,通过政府把一些权限放给行业协会进一步行政化,这个导向我觉得是不好的导向。从创投的发展来看,有十几年的历史,随着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实施,今天创投行业已经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这么多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前面 靳海涛 会长讲的,我们经历了英雄时代,到今天继续做这个行业,说明我们这些机构经过市场的洗礼,逐渐的成熟,这完全是从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刚才您说话的时候我在看,现场这么多来宾,其实说明整个行业协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有很多支持者,所以当整个行业探讨问题的时候,不妨把声音汇集起来,因为现在整个改革的步伐的确在加大,力度也不小,所以也许这样的声音会对政策的修订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也想听听两位女掌门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
黄
青:大家好!我是高特佳的黄青,前面几个嘉宾对这个话题而言基本反映了同行共同的心声,对于PE、VC行业,深圳聚集市场化运营的私募股权机构应该是全国最多的,包括像达晨、高特佳还有在座其他几个机构,已经运作了十几年,甚至像深圳创新投做了更长的年份,这么长时间的运作,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机构还是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说明这些机构在以前没有监管之前,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在规范健康的成长和运作,我们这个行业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自身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金融行业一定需要自己的诚信,自己规范健康的运作,态度长久的持续性活下来,而不在于政府给不给监管,拿不拿牌照,即使拿了牌照,运行的业绩不好,三天两头出事情,没有给投资人很好的回报,我想这个牌照或者监管是虚的,深圳这么多同行机构更多的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功,我们在现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稳健的谋求持续性发展。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在简政放权,私募行业也是这样,应该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刻意的管制这个行业,因为金融行业,尤其像我们做创投的,前几年各个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鼓励,可见各个地方、各个企业、各个产业迫切需求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壮大。
主持人:听一下宋总的观点。
宋萍萍:我昨天参加前海基金工会的一个论坛,听到一个数据让我非常吃惊,据说金融办通过工商查询深圳的投资机构大概有8000多家,这里面相当比例是股权、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这么算下来,全国可能多达数万家,我在想这个监管怎么监管?我原来是律师,我理解这个监管应该重在自律,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出发,而不是对股权投资机构具体经营行为合法性或者限制性过多的行政干预。
主持人:大家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当然这也是第一批刚出来,后面也许会有一些修正。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资本市场现在的热点话题,IPO重启不能不说对于私募基金是一件好事,刚才会长也谈到之前可能很多私募基金做了充足的准备,毕竟有很长时间的尘封期,现在把门打开之后,现在的IPO和之前的有没有变化?
肖
冰:重启对于行业非常重要,因为退出渠道主要还是通过IPO退出,过往历史上最长的这次暂停对行业是很大的影响,导致很多项目不能退出,基金的回报可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次重启肯定是对行业特别积极的事情,但这个重启,因为历史上已经有多次暂停和重启,这次重启我们也觉得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往的历史,是在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定的改革基础上,向注册制改革,对应会有很多改革措施出台,会导致一级市场投资策略有很大变化,如果不是这种变化,在过往成功的历史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特别是对本土的人民币基金来说,在过往审批制的情况下大家做的比较顺畅,比较得心应手,那种盈利模式大家觉得挺好,一旦变成未来向注册制方向发展,可能整个估值体系、资本市场偏好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原有的投资策略可能不太适应了,怎么做投资?未来能不能够让基金赚到足够多的回报?这可能是对我们有巨大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高兴,一方面焦虑,能不能迎接好挑战,这可能是对我们最大的课题。
主持人:金总,刚才我看到肖总说的时候您频频点头,对于行业来说这段尘封期确实是思考的期间,一旦开闸之后,因为一些政策的调整,所以你们的策略也要进行调整,就你而言,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对于IPO项目的股权投资,投资思路是不是已经产生了调整?着重是哪方面?
金昂生:IPO重启确实对于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业务发生比较大的影响,同时在于过往一年多里面大家的思考也在做布局,IPO重启对于目前我们自身的机会来讲,今年我用两个词来定义一级市场的业务,一个是整固,第二是变局,整个行业的投资机构会变局,各个投资机构根据自己资源的情况和团队能力的情况,对过往的业务和模式会做出一些调整和变局,会发生一些分化,作为我们自己,创东方投资公司来讲,我们重点有三个方向,一是产业聚焦,今后在IPO二级市场的表现里面会出现二八分化,会出现估值体系很大的差异,考验创投机构对于各个细分产业的深度研究能力、产业资源整合能力,所以我们对于产业细分方向做了收缩和聚焦,选择一些大的机会产业;二是以创投过往的能力和眼光围绕上市公司做产业并购和定增,这跟二级市场投资机构基金本质上还是有很多区别,以创投机构的思路和眼光围绕上市公司做定增和并购,为上市公司服务,这是新的业务线,我们创东方目前在定增业务和并购业务也有比较大的动作;三是对早期天使投资和A轮早期企业的布局也是非常重要,因为经过过往这几年PE和Pre-IPO业务的投资,大部分优质的项目都名花有主,我们在新兴的方向这块早期的布局尤为重要,早期天使投资和A轮投资其实难度更大,专业性更大,这是在IPO重启之后我们在业务方向上三方面的布局。
主持人:其实也比较全面,之前会长在讲话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整个行业的调整,在目前来看,除了投资项目的专业化、细化以外,另一方面就是培育项目的时间可能有一个长时间的培育,而Pre-IPO的项目不能作为单一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当中也在构建自己的多层次投资,想问一下冯总,您的企业现在是否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调整和尝试?
冯卫东:IPO暂停是对市场粗暴的践踏,现在把这个粗暴的行为停止之后我们就要欢欣鼓舞?这其实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我们的策略在好几年前已经形成,并不会因为IPO而有什么变化,始终认为专业的投资能力是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这才是根本,IPO重启只是让我们的退出策略有所变化而已,即使IPO不重启,我们的项目也会通过方式退出。如果IPO不重启,不光是对行业的伤害,应该是血流不畅半身不遂,而且会逼着人民币基金和外资基金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是A股投资者的不幸。
主持人:这可能是个人的观点,但也可能代表很多人的心声。其实在整个IPO重启过程中,虽然之前停板的时候算是考验或者不太愉快的经历,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段时间大浪淘沙,还是有很多良莠不齐的被淘汰掉了,这可能也是IPO停板的时候给这个行业带来的竞争后果或者稍微正面一点的后果,当它重启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去探讨未来我们要迎接的是什么机会,包括目前的改革在层层深入,刚才说到国企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的整合,而且IPO的门槛可能还会再降低,想问一下宋总,就这些新改革的内容,你们企业现在是否也作出一些调整?思路方面有什么样的改变?看好的是哪些行业呢?
宋萍萍:我是证券市场的老人,做了20年的律师,后来2011年加入了东方富海,对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痛点其实有切身体会,我们以前做了一个项目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后来扩张产业聘请了很多优秀人才,增加的费用,大概第二年的利润下滑了100多万,结果够不上持续盈利,被迫撤材料。这次的改革我觉得是证券市场长期的利好,也算是IPO停了两年以后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改革IPO永远不会再停,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论坛能传达给监管机构这样的声音。另外我们研究了这次资本市场多重的利好,感觉制度的变革会传递到投资机构,以IPO传统为导向的投资挖掘有内在价值、高成长性的企业,并且投资往前移。我们东方富海随着变革,发生了一些新的布局,去年年初董事长做了新的布局,从大而全的基金转向小而精的专业化基金,让听到炮声的人作出决策,我们现在的基金分成几个重点的方向,一个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基金,一个是医疗产业,还有影视文化,还有美元基金,只有实现基金的专业化,才能真正实现投资人员和投资领域的专业化,最大程度的防范风险。第二,我们和深圳国资委以及(信达建银)成立并购基金,希望搭建很好的平台,撤离以后上市公司寻找我们共同为上下游服务的项目是非常多在洽谈和进展过程中。第三,我们加大了增值服务力度,我们成立了保理公司,为投资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的贷款服务,同时我们还参股了天健咨询管理公司,为被投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我们希望真正把中小企业服务到位,跟他们一起成长,培养出黑马。
主持人:如果这么多全方位的服务,的确能把企业牢牢抓住,跟企业共同成长变成现在的主题。想问一下黄总,刚才宋总谈到前期培育的时间或者跟踪时间已经很长了,这个过程中,作为我们行业给予的投入是不是更多,最后的退出是不是也要求高一点?现在已经有所反映了吗?
黄
青:回答这个问题和高特佳的定位和规划有关系,因为这几年金融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包括PE行业出现很多调整,针对我们公司来说,我们的策略也产生一定变化,早年很多投资基本基本是很多行业都在关注,都在投资,现在通过高特佳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定要作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会关注我们擅长的健康医疗产业,我们从12、13年,这也是PE行业出现了一定的低谷或者寒冬的时期,我们坚持只做我们熟悉擅长的健康以来产业,在这个产业内可以做精做深,也就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在产业内可以做一些早期的医药等等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我们在产业里做精做深,相对我们比较专业,我们会有很多资源和优势,比如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上下游、人才、资金、管理、战略等等全方位的管理,我们只有在这个产业里做精做深之后才有能力去扶持、支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给小的优质企业,同时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成功率也就会更高,未来这些企业在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成长会更稳健,自然而然会给投资人带来更好的收益和回报。
主持人:最后的投资收益说话,这也是市场导向最的结果。
黄
青:对,同时我们在这个产业里做精做深,即使前两年IPO关停,我们不能只是指望独木桥退出,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并购,同时高特佳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医药产业平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平台做一些收购、并购、整合,从而给我们投资的企业寻求更好的,收益相对更高的退出方式。
主持人:非常感谢黄总给我们分享目前企业的布局,可以说也进行了一番调整。问一下王总,其实在第一轮问题的时候您第一个提到细分行业的研究,现在很多私募基金内部的掌门人有意识进行这方面的调整,我不知道您的企业在过去有什么样的经验,未来可能把目光锁定在什么样的范畴之内?
王启文:做投资一个重点就是出口,能不能退出是做投资、做基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退出方式也决定基金的收益率,从目前来看,基金的收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企业的成长性,另外是所谓的流动性,也就是说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跨市套利,流动性溢价带来的收益,从目前IPO市场状况来看,流动性的溢价逐步在压缩,回过头来在目前阶段更加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对于成长性来说,作为投资机构跟中国整个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一定阶段对产业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在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更看重的是整个中国大的消费格局,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同时中国新的人口红利已经出现,这里面包括人口的老龄化、人口的城镇化,还有妇女儿童人口群体消费能力的增长,这是一个新的人口红利带来中国整个大的消费会出现。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持续高速的成长,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基层的活力、动力非常强劲,特别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所以我们做投资要在一定阶段看到整个国家产业格局、产业发展的趋势来定位,我们这家机构就是在定位大消费的格局下,重点领域布局在医药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和其他所谓的消费服务,包括金融消费这些领域,是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布局的。同时,我们今天做投资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可能更看重的是Pre-IPO阶段的,跨市套利的方式,今天我们更加注重企业成长性,要把握企业成长性,必须对行业做深入的研究,要做深做专,在我们布局的整个行业里,非常注重对行业深入的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提高我们的投资能力,同时促进我们在项目寻找上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这可能是各机构都会在新的产业格局下做调整,包括重点方向,包括人才配备,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说文化传媒领域我们投资比较早,我们去年发了一个专门投电影的专项基金,因为在这个领域我们前期有些投资,原来我们投资江苏卫视的经营主题,主投了一个电影叫《白日焰火》,上周五刚刚上映,预计这个电影票房会突破1个亿,本身电影投资风险很大,为什么我们进入这个领域?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产业发展状态前站性的判断,电影消费取决于几个因素,一个是消费意愿的提高,二是城镇化带来的消费群体增加,三是荧屏数这几年急剧增长。从类型来看,所谓的屌丝人群电影消费意愿非常强烈,去年电影市场消费容量超过200亿,未来可能还会有2、30%的增幅继续增长。
主持人:其实刚才您讲到的都是很多投资者作为消费者自己能够感受得到的,这也是消费品市场容易被大家理解的线索,但是我们看到刚才谈到的细分行业,尤其是消费行业,很容易跟互联网沾边或者有结合,而且结合起来我们看到现在一些企业的结合,比如天虹,比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巨头,这种结合非常好,这样一种结合很容易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各位对于互联网金融和未来企业发展的投资项目的结合有什么样的思考?
宋萍萍:互联网带来的颠覆和跨界,今天是你的合作伙伴,明天就可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下一步会把移动互联作为投资重点。刚才提到(宝礼)公司是我们投了一个大数据网络公司,收集大卖场供应商多年经营记录,(宝礼)公司基于大数据给他们提供应收账款的贷款,到现在没有一笔坏帐,平均金额不大,大概是80万,这种业务银行是覆盖不到的,一个是小,再一个成本高,我们要去现场尽调,这个项目让我们感受到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魅力。
主持人:问一下黄总,刚才说的时候说到了医疗上下游的产业,我们看到医疗服务这两年比较火热,包括现在正要上市的几个企业频频传出上市的声音,说明很多资本在前几年就开始关注他们的成长,现在来看,未来的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足够紧密了吗?还是还有很大空间?
黄
青:我们从策略上专注于健康医疗产业,传统来说,以前相对关注的是在医药和医疗器械方面做的比较多,因为这些企业相对来说都是传统制造类行业,在现在的互联网蓬勃发展之下,相对来说对我们这些投资企业中是比较好的发展。从我们投资的方向和策略来说,互联网的促进可能会对医疗领域内的服务行业,包括现在也有一些卖药的网站或者提供医药服务、远程诊断方面的移动医疗等等,这个领域可能是未来我们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此外还有医疗行业里的信息化这块,因为从国家各方面的政策还有现在的行业内生产生的需求,对医疗领域内特殊的软件系统,这也是跟互联网结合比较紧密的细分领域,综上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关注的方向。
主持人:也都是还在行业发展当中的。
黄 青:对。
主持人: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就是不断摸索的,包括我们要跟行业所投的项目共同成长,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时间其实差不多了,但是还是想简单听一下另外几位对于互联网金融和对目前所从事的项目有什么思索?
肖
冰:冲击还是挺大的,现在我们是两方面,一个是对已经投的项目原来的组合里面可能受到互联网冲击比较大的,有的是颠覆性的,看看他们怎么结合,做一些自身的提升,如果实在不行,可能要做一些提前的处理,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损失。未来的投资方向,可能会加大对互联网方向的投资,过往人民币基金这块投资是非常少的,主要被外资投了,主要是国内的资本市场不支持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所以我们那么那些好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在海外上市,我们原来这方面投的比较少,相对应的人才队伍也比较弱,跟外资比起来比较弱,现在我们在资本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业板门槛也进一步降低,未来给我们很大机会,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民币基金来说,应该把这块投资补上去,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在是比较大的挑战,我们看很多项目,很多很好的项目基本都被外资基金先把坑占着,开一个很高的估值等我们进去,这块我们还是要抓紧,盯着新的机会,宁愿交一点学费,这块也要补上去。
金昂生: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跟传统产业的结合,这是目前比较重要的投资方向,其实移动互联网的布局这块,创东方做的比较早,前几年移动互联网这块也布局了好几个领域,包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婚恋交友、流媒体技术、手机游戏、手机彩票以及我们跟达晨、创新投联合投资的去年大牛股(网速科技),这都是跟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多数机构在前三年已经做的比较多的布局,回到今天的主题,互联网金融这块,介绍一下我们的案例,我们投资的(网贷之家)是P2P金融的第一门户网站,影响力和用户量最大的P2P细分行业的一家公司,在业务上提供产品平台、P2P公司评级,最近还推出比较重磅的产品服务就是网络征信信用评级服务,基于大数据信用评级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有一个释放性,所以移动互联网对于各个产业的结合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最近这两年有新的升级和再次发展的新机会。
主持人:最后问一下冯总,其实在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很大一部分组成部分是正在进行网络化升级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存在并购重组的机会?整个互联网金融如果是新兴的内容,对于您的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左右的作用?
冯卫东:我们天图长期以来一直是关注消费品的,很关注互联网对消费品到底有什么影响,进行我们深入的分析发现对消费品的品牌影响不大,互联网对消费品主要是媒体、渠道、管理工具,对于我们投资产品品牌而言没有太大关系,互联网冲击的就是渠道品牌,像国美、苏宁,所谓的电商大战还是渠道之战,对产品来说是好事,更多的渠道拉动。现在有新的趋势,线下比较知名的品牌进军线上,很快销售就很好,像我们投资的周黑鸭没怎么发力销售就过亿。作为管理工具,每个企业都要积极利用,当然也不是越先进越好,如果是光伏企业,可能要早早的占据行业,如果仅仅是想用光伏降低能源成本,那还是晚一点入市好,互联网金融不要被潮流所左右,要冷静分析本质,还是回到互联网作为媒体、渠道、管理工具上,互联网金融到底提供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媒体和渠道,其实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风险定价的能力,如果互联网新兴的企业仅仅是管理工具,那不能颠覆行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发展风险定价能力,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金融企业本身不产生大数据,要购买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就是作为商业资源会获得市场价格,线下的金融巨头照样可以使用,线下金融巨头掌握传统风险定价的能力,传统金融利用因技术的能力和掌握新工具去发展金融能力两者赛跑或者对接,其实远远没有到一个颠覆另外一个的程度,前面炒的比较火,其实还是作为一个渠道,筹集来的钱还是要交到银行。
主持人:时间关系,虽然我个人还有问题想要跟各位求教,因为时间关系,上午的论坛只能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今天上午的参与!欢迎大家下午继续关注精彩内容!祝各位午安!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