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中国股市成为频繁提及的话题,巴菲特更是预测A股将跑赢美股,芒格也透露自己就持有不少中国股票。
巴菲特和芒格为中国股市打call也带动了A股市场回暖,周一(5月7日)三大股指全线上涨,各板块全线飘红,是近期A股难得的景象。
5月8日,msci概念股走强,净流入资金24.63亿。
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MSCI将公布其半年度指数调整结果。据中金公司预测,大约会有229只A股此次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A股纳入标的也有望成为短期内投资者持续关注的热点。
不可否认,随着A股市场越来越开放,国际资本已经高度关注中国市场。
他山之石
千呼万唤使出来,6月1日A股将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按照计划,MSCI将在5月宣布指数纳入A股的细节,此次MSCI
纳入中国A股232只股票,初始纳入因子为2.5%;今年9月,纳入因子增至5%。A股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为0.8%。
数据显示,历史上13个新兴市场在纳入MSCI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股市上涨的概率均超60%,且平均收益率均为正。随着时间延长,上涨的概率和幅度也都有明显提升。
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
1992年,按照20%的比例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韩国在首次纳入后的时间里指数先跌后涨,半年内指数上涨了20%,一年半内市场上涨
117%。
1996年,按照50%的比例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首次纳入后,台湾股指一年内上涨
104%,1996年2月至1997年7月间指数上涨117%。
并且在外资价值风格带动下,这些新兴市场的投资理念更加成熟化,市场波动率总体下行,与全球市场关联度提升。
400亿美元资金流入
根据路透数据,目前全球以MSCI指数为标的的资产规模超过10.5万亿美元,97%的全球顶级资管以MSCI指数为基准。而如果加上主动的管理资金,那么外资入市规模会更大。根据MSCI的进度,中国A股市场最终将全部被纳入到新兴市场指数,这将会在中长期的时间内带来约2万亿人民币的增量资金。
摩根大通预计,A股纳入MSCI将带动66亿美元资金被动配置MSCI中国指数所涵盖的股票,主动配置所带来资金将是被动配置的5倍,即整体配置中国股票的资金将达到400亿美元。
外资重点布局股票曝光
QFII投资者的偏好可以很大程度反映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偏好,作为长线布局的价值投资者,QFII持股主要集中在金融与消费行业。
根据一季报披露的股东信息,截至一季度末,QFII持仓的个股共280只。仓股主要分布在医药生物、化工、交通运输、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其中医药生物行业数量最多,有28只个股,其次是化工股,有22只。
从QFII持股变动来看,72股持仓未发生变动,减持65股,QFII新进增持143股,其中新进84股,增持59股。
84只新进股中,持股数量最多、持仓市值最大的均是是建设银行,一季度末QFII持股数1.34亿股,持仓市值高达10.37亿元。另外持股数量较多的还有南方航空、招商轮船、中国化学、通威股份等。持仓市值较大的还有泰格医药、大华股份、南方航空、山西汾酒、华东医药、通威股份、埃斯顿、新城控股等。
哪些行业板块将受益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A股纳入MSCI,对市场情绪将带来提振效果,并利好相关板块。
川财证券杨欧雯分析认为,综合行业分布和估值情况来看,A股纳入MSCI带来的增量资金可能偏好银行、房地产、建筑、石油石化等行业。
中信建投表示,从MSCI潜在纳入标的分布来看,最有可能从纳入MSCI中受益的行业包括非银金融、银行、公用事业、食品饮料,而市值排名靠前的龙头股更有可能获得外资的青睐。
海富通投资经理李佐禕认为,来自海外投资者的增量资金将流入A股市场,海外资金在配置上相对更偏重价值投资,以漂亮50为代表的公司将更受青睐,从而得到资金面支撑。
国金证券表示,板块方面,重视潜在纳入MSCI中权重较大的“金融、消费类”行业。潜在纳入MSCI的成分股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等板块,未来增量资金将主要流入消费和金融板块。同时,考虑到外资的投资偏好,建议投资者主要聚焦“稀缺、绩优、具备超级品牌价值”的公司,市场将给予“超级品牌概念股”一定的估值溢价。
招商证券认为,随着财报披露结束,股价冲击缓解,后续市场或更关注政策、信息、特定事件演绎等对股价的刺激。对于基本面和业绩增长平稳、市场情绪过度反应的白马股,中长线可逢低关注,且从资金流向的角度来看,中期内MSCI将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中线投资者可从陆股通和MSCI成分股交集中优选大金融、大消费、周期龙头、科技股等。
风险提示:文中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操作建议,不构成任何销售要约,私募排排网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