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A股市场的老股民们应该都知道,股市涨涨跌跌乃市场常态,一夜暴富与瞬间亏空的过山车经常有人在上演,也引发众多调侃说,不炒股的人,至少穷得很稳定。
春节后,股市行情来了,段子手们也开始大放异彩,牛市出股神,熊市有段子。尤其是在我们神奇的A股市场上,总是能源源不断的给股民们提供成为最佳段子手的灵感与素材。排排君特此整理了一些股市段子,供大家在行情切换之间娱乐消遣。
股民VS高三学生
在中国,最勤奋、最爱学习以及知识面最广的群体,除了高三学生之外就是A股股民了。作为一个合格的股民,不仅仅要及时了解并读懂各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国际关系等宏观消息,还要懂得基因测序、机密机床、基础建设等产业最新动态,更要知道能繁母猪数目、高标农田建设等行业现状。所以整体上来看,股民还是更胜一筹,因为高三学生只有高三一年,但股民们却每天都是在过高三。
股市VS谈恋爱
炒股和找对象一样,一开始都是自己精挑细选,走到最后都变成了朋友介绍,而结局大多是狼狈地割肉抛弃。
谈恋爱,叫选股;订婚,叫建仓;结婚,叫成交;生子,叫配股;超生,叫增发;离婚,叫解套;吵架叫震荡;分手叫割肉;失恋叫跌停。
股市VS结婚
婚恋与炒股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刚谈朋友,叫“探行情”;订婚叫“入市”;结婚叫“成交”;初婚叫“原始股”;结婚后离婚,被对方搞去不少钱财,叫“割肉”;结婚后双方感情不和,叫“踏空”;婚姻平淡,无可奈何地凑合着,叫“套牢”;这种婚姻费尽神思终于离了,叫“解套”;结婚三五年后,感情时好时坏,叫“箱形整理”。
分居叫停牌、再婚叫重组、复婚叫反弹、怀孕叫含权、分娩叫除权、喂养叫填权、欺负老婆叫逼空、寻花问柳叫做多、山盟海誓叫泡沫。
股市VS人生
人生如股,一辈子都在赌。出生叫上市,恋爱叫选股,结婚叫被套,生一个娃叫半仓,生两个娃叫满仓,生三个娃等于加了杠杆,离婚叫割肉,二婚叫重组,儿子娶媳妇叫高送转,女儿出嫁叫资产剥离,老了叫ST,挂了叫退市,一生都有题材。
如果你因为一天的股票下跌而不开心,那么你应该知道一个故事:40年前的今天,苹果联合创始人韦恩把他那份10%的股份以八百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乔布斯。今天这部分股权价值580亿美元。如果你还想不开,再告诉你,卖掉股票的韦恩还活着,而拥有巨大财富的乔布斯却走了。这就是生活,无所谓输赢。
股市VS交友
牛市的时候,看多的观点总是显得特别睿智;熊市的时候,悲观的观点总会显得特别深邃。在遇见新朋友时,如果有人问你对大盘的看法时,记住一定要先问清除对方的仓位情况。
如果对方仓位重就大谈长线价值投资,如果对方仓位轻就看震荡,如果对方时空仓你就看空,这样下来就可以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股市VS亲戚
问:多年不看股票的一个亲戚,突然问我股票,是股市见顶的信号么?
答:还没有,股市见顶是亲戚开始给你推荐股票。
股市VS赚钱
怎么炒股才能包赚不赔呢,其实很简单。首先,你要加入各种炒股交流群,越多越好,在里面学习各种炒股知识,获取各种内幕。然后最重要的是,当别人股票上涨的时候要带头起哄,让人家发红包,你在群里只管抢红包,千万别买股票,这一定稳赚不赔。
股市VS古诗
十年炒股两茫茫,先亏车,再赔房。
千古跌停无处话凄凉。
纵有涨停应不识,人跌傻,本赔光。
牛市幽梦难还乡,睡不着,吃不香。
望盘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熔断夜,大熊岗。
身在股市话凄凉,纵有钱,不愁光,
跌跌不休何日归正常。
放眼全球比国内,人家涨时它不涨,
他人跌时我跟上。
国外股市创新高,A股市场三千总守望,
股民在市心凄凉,赔钱赔的透心凉。
股市VS修养
今天朋友问最近炒股赚了多少。
我反问炒股为什么要赚钱,你打麻将是为了赢钱还是单纯的喜欢打麻将?
——论套牢者的自我修养
股市VS赢家
80后炒股人生赢家成功将股市炒高,然后卖给60后大妈,成功实现了60后炒高楼市让80后接盘的反转逆袭。不过,最终60后大妈的90后女儿嫁给了80后炒股人生赢家,从而收割了一切。
炒股实属不易,IPO无穷无尽,市场更是一望无际,令我们忧国忧民的A股股民“长使英雄泪满襟”。无论股市走势如何,生活都得继续。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