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新规出台已经两月有余,被各路资金视为价值洼地的定增市场,在新规落地之后热度得到急剧攀升,目前,竞价定增报价市场的参与积极性已经超过了2019年,好项目折价非常有限。在战略投资者标准明确后,定价定增参与门槛大幅提升,定增重点也转向了竞价品种。由于项目的落地需要时间,在报价市场中,总体上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新规之后定增市场迎来了新的“繁荣期”,从预案披露的情况来看,定增市场十分活跃。以预案公告日位于2月14日后作为筛选标准,截至目前合计已有超过200家A股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已公布的预计募资金额合计超过3500亿元。定增市场的火热还体现在发行规模和成功率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3月发行的7个竞价项目中有5个募足,占比71%,募足率创2019年以来单月新高,合计募资100.4亿元,同比增加35.3%。
定增市场常被投资者称为“一级半市场”,而随着新规落地后,再融资市场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从近期的上市公司定增发行情况可以看到,报价市场的二级化趋势已经显现。好的项目十分抢手,而差的项目即使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下认购也相对惨淡。随着市场供给的增加,定增市场会加速分化。劣质公司折价发行,现有股东权益被稀释;而优质公司接近市价发行,机会更多留给现有持仓机构投资者。
市场火爆的背后,是投资者对定增财富效应的关注,在全民聚焦之下,市场上打着“超高折扣、超低价、中标率高、保本保收益”等旗号的定增产品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做定增投资真的会稳赚不赔吗?作为投资者,对定增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排排君梳理了投资者对于定增的几大误区,加深对定向增发的了解,不要轻易就被高收益而“忽悠”。
拒绝“忽悠”,走出四大定增误区
误区一:定增项目发行底价等于发行价格
在筛选定增产品时,我们常常会在定增项目中看到定增预案披露的价格,有部分投资者会误以为这是最终的中标价格。其实并非如此,定增预案披露的价格只是发行低价,最终的发行价格还需要通过竞价方式去确定。如果一个定增项目在市场中受到广泛关注,市场参与热度很高,那么投资者实际参与定增项目的中标价格一般都会高于当日均价。
误区二:定增投资稳赚不赔
投资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定增也同样不例外。定向增发,即非公开发行,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定增项目的参与价格与二级市场相比会有一定的折价,也具有相对的安全边际,在市场震荡期时,折价空间往往更大,安全垫也更厚。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由于定增标的解禁后在二级市场退出,属于权益类的投资品种,依然会受二级市场波动、个股基本面走势等因素影响,因此定增投资也存在着亏损的可能。定向增发并不是稳赚不赔,把握好项目的安全边际才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
误区三:定增浮盈等于盈利,定增浮亏等于亏损
在定增市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定增浮盈和浮亏的说法,有部分投资者误以为这就是盈利和亏损。其实定增浮盈并不等于盈利,以一年期定增项目为例,锁定期为12个月,在此期间股价高于中标价,并不代表项目最终的收益,只是暂时的浮盈。只有在上市公司公告解禁后,定增股票能够申请卖出变现,卖出价格与成本价之间的价差才是参与定向增发的最终盈利。
同理,定增浮亏也并不等于亏损,在锁定期内股价波动只是暂时的浮亏,并不代表项目最终一定会亏损。判断一个定增项目质地好坏仅仅凭借锁定期内的表现是不客观且较为片面的,项目暂时浮亏与浮盈并不等同于世纪的亏损与盈利。
误区四:定增产品一定是投向定增项目
在定增市场中,定增产品并未全部都是投向定增项目,从目前市场上存续的公募定增产品季报来看,每个产品配置的定增项目仓位占比从20%至80%不等,不同产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定增产品之间存在投资标的的差异,如部分定增产品囿于公司拿票能力有限,单个定增产品只能参与小规模的定增项目,甚至大量配置具备“定增主题”的二级市场股票或债券等品种。因此,投资者在选购定增产品时,一定要重点考察机构的拿票实力。投资者可以优先选择参与那些定增次数多、资金规模大的机构发行的定增产品。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