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情平淡的3月份,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再度创下17.22万亿元的历史新高。私募基金高速发展,但是不同私募管理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有私募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就晋级百亿,也有私募在行业沉浮多年,依旧难以突破过亿规模。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在成立时间超过10年,且旗下有至少一只私募基金在运行的656家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私募占比接近八成,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占比仅为4.12%。长期业绩或是制约私募发展的原因之一,成立满10年的私募中,5亿规模以下私募的中长期平均收益严重落后其余规模私募机构。
另从百亿私募组成来看,在77家百亿私募中,仅有6家机构成立时间超10年。对于私募基金快速年轻化,有私募人士认为这并不是老牌私募掉队,只是老牌私募不愿意接受与自己风险不匹配募集的方式,没有通过新的营销策略跟模式扩充规模,但是这并不影响老牌私募基金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也提示年轻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要注意做自己专长的事情,不要去盲目地去追新。
八成私募成立超10年规模不足5亿,都是业绩惹的祸?
阳光私募自萌芽之初到发展至今不过十七年光景。2004年2月20日,赵丹阳发行了首只私募信托基金——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由此开创了阳光化的私募信托基金经营模式,赵丹阳本人也被视为“中国私募”第一人。
中国资本市场踏浪前行,在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中,私募基金早已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还是产品数量,包括管理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私募基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随着整个私募行业不断向头部化集中,百亿私募和头部基金经理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而小私募则普遍面临发展困局,在规模、人才、品牌知名度的多重压力下,实现弯道超车的已经难度越来越大。
对于私募管理人来说,能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仍存续于资本市场,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私募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终是成长为长期屹立市场的头部私募;也有私募并不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专注投研,凭借长期优异的业绩获得客户的长期投资与跟随。
根据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已登记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为8928家,最新管理规模是4.45万亿元。另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成立时间超过10年,且旗下有至少一只私募基金在运行的私募管理人仅为656家,数量占比仅为7.35%。
从656家成立超10年的私募管理人规模来看,发展也是极不均衡。5亿被视为是股票策略策略私募的“生死线”,关系到能否营收平衡,但是高达524家私募管理规模至今不足5亿元,这一占比已经逼近八成,为79.88%。50亿规模被视为是大型私募,超过此规模的私募管理人也仅有27家,数量占比为4.12%。
业绩也被视为是私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虑到部分私募运营时间最长的产品成立不足10年,此处取私募近五年收益。
从成立时间超10年的不同规模私募管理人的收益来看,0~5亿规模私募平均收益46%垫底,同期100亿规模以上私募平均收益高达195.61%,领先其149.61%。此外,5~10亿、10~20亿、20~50亿、50~100亿近五年平均收益分别为113.22%、124.90%、85.39%、84.00%。
对于八成私募成立超10年规模不足5亿规模,名禹资产总经理张晓华认为这个现象很正常。在张晓华看来,私募基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行业,而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是遵循“二八规则”,规模和利润主要集中于头部公司。虽然私募公司的创始人一般是公募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投资经理出身,在投资和研究上有一技之长,但私募公司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投资、研究、风控、营销、团队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创始人在某些方面一旦有短板就会成为公司成长的天花板,各方面都没有短板的公司很少,最终能做大的公司自然就会很少。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也表示,这种现象正说明私募行业是一个竞争很残酷的行业。5亿管理规模是一家私募公司能否发展壮大的起跑线,大多数成立了10年的公司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也说明私募行业是不论资历的,业绩和品牌做得不好,管理规模就上不去。目前私募行业还是小规模公司居多,行业集中度不高,将来可以发展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明泽投资董事总经理马科伟分析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私募机构数量基数大是由于2015年、2016年宽松的注册机制造成的私募数量陡增,既有历史(成立10年以上)又有规模(50亿以上)的私募占比低是因为监管越来越规范,以及市场的优胜略汰所导致。
马科伟认为,近八成私募管理人管理规模低于5亿元的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宽松政策下私募管理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2017年、2018年政策收紧及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存续性无法满足,导致募集困难。二是对市场规则不熟悉,在募集环境、风险和投资者匹配上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导致客户黏性不足,持续营销困难。还有部分不足五亿规模的私募,是受其自身股东结构及资金性质限制,非主动性对外募集。
77家百亿私募中仅6家成立时间超10年,老牌私募为何掉队?
从2020年开始,百亿私募已经明显呈现年轻化态势。从具体表现来看,正是百亿私募阵营中新生代私募数量越来越高,而老牌私募数量逐渐退步。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4月初,国内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证券私募机构为77家,数量较2019年已是出现翻倍增长。
从公司成立时间的构成来看,87%的百亿私募成立时间不足10年,十家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百亿私募分别是中科招商、东方港湾、彤源投资、林园投资、上海大朴资产、淡水泉、星石投资、中欧瑞博、银叶投资、鸣石投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有45家百亿私募在2014年及之后成立,在百亿私募中占比超过一半。
也有声音认为老牌已经“掉队”,不仅在规模上不及新锐私募,业绩上也是逊色不少。对此,明泽投资董事总经理马科伟表示,2019年以后是一个单边的难得一遇的大牛市的市场,有资管新规加速过渡及市场推动的双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出现大量的百亿级私募,然而其实很多百亿私募大部分是量化私募基金,也因为量化私募还在一个成长性的非成熟期,规模增长是比较迅速。百亿私募基金年轻化,更多的有两种,一种是“公奔私”,他们背靠原来公募基金品牌和市场的群体效应,自带资金进场;另一种百亿私募是具有海外成熟基金背景回流或雄厚实业背景性质的资金加持。
马科伟认为老牌私募并没有掉队,市场和时间是最好检验标准,老牌私募管理人通过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洗礼,具备管理能力的持续性并且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穿越牛熊的法宝,在市场膨胀或泡沫的时候他们更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在市场低潮期更能体现出自己的韧性,一季度成绩足以说明一切。
名禹资产总经理张晓华表示,从市场风格来看,自16、17年开始,A股市场国际化和机构化持续深化,投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机会体现为结构化,19-20年是核心资产的牛市,但同时伴随着其他大部分股票的持续低迷。
创办10年以上的私募及创始团队都已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投资经历,其风格和理念普遍已经固化,如果不能做到跟随市场进化且在投研团队建设上大力投入的话,很难有令人满意的业绩,规模上不去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年轻的私募创始人往往就是契合当下投资理念,业绩亮眼的,在销售上优势很大,能上规模也就很正常。张晓华也指出,市场永远在变化,新锐的私募也会变老,如果跟不上市场也会掉队,规模也会由大变小,其实15年及之后几年就有过类似情况。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认为,老牌私募掉队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策略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各种新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层出不穷,比如近几年一些百亿级的量化私募崛起。很多10年的老牌私募的策略、方法、团队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所以就掉队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能够取得持续优秀业绩的私募公司太少,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现象才非常严重,做为靠业绩说话的私募公司,一定要努力从提升业绩的可持续性方面狠下功夫。
结语:
对于私募机构来说,如何有效扩大管理规模?上述受访私募也是给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名禹资产总经理张晓华认为私募要做大规模,优秀的投研团队、优异的长期业绩记录、懂营销、亮眼的即期业绩、头部渠道合作伙伴等等都不可少。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表示,要有效扩大管理规模,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持业绩的持续稳定性;二是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美誉度;三是提升公司的运行管理效率。
明泽投资董事总经理马科伟认为,私募基金有效扩大规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把公司治理和合规放在第一位;第二、清醒的认知自己的投资长处,经过长时间检验后,将策略与客户相匹配。第三、根据自身背景及股东结构,同自己擅长的渠道合作并有序地推进,但不能盲目追求规模,避免规模高速增长后的快速收缩对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自身造成致命的冲击,更造成对市场的伤害。所以建议私募稳健发展,对市场负责任,对客户负责任,更是对自己负责任。
查阅百亿最新名单及收益,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https://mobile.simuwang.com/news/234266.html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