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论是我提出来的,七年1万点肯定没有问题,七年两万点也没有问题。”——2007年12月25日经济学家杨帆接受南都采访时表达如上。
“我当然知道现在低位定投大概率能赚钱,但你看看现在这形势,美国加息、疫情反复、持有的基金不断亏钱,真的没有一点投资动力。”——2022年4月25日某网友在网上发言。
兜兜转转一十五年,上证指数终回起点
2007年2月26日,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3000点的位置,时隔八个月上证指数到达了6124点的最高峰,这是老一辈股民们最难忘的回忆之一。那是一段指数和股民共同癫狂的岁月,“黄金十年”、“看向一万点”等口号不绝于耳。
彼时,谁也没料到,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上证指数从6124点暴跌到1664点。
而今天,2022年4月25日,A股跌破3000点,个股呈现普跌态势,两市超4600股飘绿,逾1800只个股跌超9%,截止收盘沪指跌5.13%,深成指跌6.08%,创业板指跌5.56%。
今天距离2007年2月26日那个3000点来说,刚过十五年。
股市下跌带来的负面情绪,不管在命途多舛的2022年还是十五年前的2007年,都可以击碎每个亲历者心中任何的信念。而这种负面情绪会持续蔓延的,它确实可能在短期内催化市场加速下跌。
前车之鉴,悲观情绪持续蔓延
目前市场进入如此惨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地缘冲突、美联储加息缩表、国内地产销量崩塌、估值高位回落、人民币贬值、美股暴跌等因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对北京疫情的担忧。有了前面上海的教训,让大众不可避免的对北京的疫情抱有悲观情绪。
加上目前对于各地政府来说,疫情的管控是很重要的政绩指标,很难去平衡稳增长和清零。保住清零这个政策目标来重点关注如何防范疫情的蔓延,这种行为肯定不可抑制地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市场本质上看,面对美国不断加息的举动,中国采取了降息降准释放资金来应对,虽然降准幅度为25BP,从历史上看资金释放量较少,但人民银行已经向财政部上缴了它的结存利润6000亿相当于投放了6000亿的基础货币,这次降准和结存联系起来所释放的金额是很大的。凭心而论,我们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
市场是由非理性的人组成的非理性市场。当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发力时,基本面、PE、政策面、消息面等指标就无法起到作用。现在A股市场的反应就是市场情绪的最好体现,只有恐慌情绪得到彻底的释放,迎来底部结构,情绪宣泄完毕后,正常的股市才能回来。
重拾信心,知易行难
而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既然炒股就是炒预期,就是炒市场信心。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抬起头往前走。一季度GDP4.8%的增长指标已经出来了,势必会给后三季度的GDP指标增加压力,如果要完成年度GDP5.5%指标的话,就不能纠枉过正,要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幅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如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表示:“当前要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特别是在5月上旬能够控制住疫情,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来对冲疫情的影响,使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能够重返5%以上,为全年实现5.5%的预期目标奠定基础。”所以我们没必要垂头丧气,完全可以期待政策出台后的反弹机会。
有句话叫知易行难,意思就是认识事情道理很容易,实行起来就很难了。
在股市中每个人都适用于这句话,无论是身处十五年前刚站上去3000点股市的股民,还是位于今天刚跌落3000点股市的投资者,我们都知道机会是跌出来的,底部的构造和出现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很珍贵的学习经验和财富,有时候正确的操作必须要违反人性,但是,道理很简单,想做到却很难。
这十五年间,在这一个庞大的人声鼎沸的A股市场中,多头、空头、机构、散户紧盯着不停跳动的数字,时而欢喜,时而痛惜,仿佛在参加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轮盘赌。
每个人都想从中获益,每个人也深陷其中。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