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3年投资展望,我们的核心观点主要为:
1.从高质量发展看投资: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进行重仓,高度匹配中国未来发展大趋势。
2.从风险点看投资:最大风险房地产正在被政府层面主动化解,元宇宙、消费电子、虚拟货币、新能源估值体系切换四个风险点,暂不构成系统性风险,风险化解时很适合投资。
3.从科技创新看投资:看好互联网领域,消费互联网业绩+估值底部区域明显,产业互联网个股高速发展。
4.从碳中和战略看投资:中国经济发展主引擎之一(另一个为消费),细分赛道皆有机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碳中和与科技创新共振,在汽车群雄混战中,集中投资提供优质武器者,分散投资直接参战的群雄。
5.从消费复苏与超级周期看投资:重点关注消费复苏预期下,高复购率、高品牌产品力、高渠道控制力的轻资产消费公司;以及超级周期中,寿险需求的复苏,和被错杀的部分优质银行股。
6.投资展望总结:未来投资策略,以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消费复苏+超级周期为两翼,并持续跟进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
正 文
今年开始,我们将产品线重新归为了价值投资策略、阿尔法策略两条,停止了过去的相对复杂的产品线规划,FOF产品也复投给了价投策略(无二次计提)。
新发行的阿尔法策略阿尔法1号,其内核实际上还是价值投资策略,只不过是覆盖了90%-110%空头的价值投资策略,更加适合对波动性,特别是回撤敏感的投资者,这个产品线本身不增加我们投研的压力,反而拓宽了投研视野。
在投资理念上,我们依旧践行:“只以合理价格,投资卓越公司”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致力为投资者们挑选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财务绩效优秀、价格合理四个要素同时具备的公司,把他们动态的组合起来。
对于2023年的投资策略,我们将其概括为: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消费复苏+超级周期为两翼,前者占比50%左右,后两者各占比在25%左右,根据行情变化、组合配置、展望变化等会有一定的波动。
“一体”(指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一词,既代表了仓位重,也代表了两者本身有极强的相关性。因为,科技、制造本身就是不分家的两个部分,很多科技股本身就是制造业股票,或者服务于制造业,而制造业股票,获得相对好的财务绩效的公司,往往是具有很强“技术壁垒”的企业,当然也有一些科技、创新公司主要服务于消费者,但这并不影响科技股、制造股的界限实际上越来越模糊,下面从几个维度来看2023年的投资。
1.从高质量发展看投资: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进行重仓,高度匹配中国未来发展大趋势。
对于未来的我国发展,可以从《二十大报告》中找到明确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过去我们听说过一句话叫发展就是硬道理,或者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总结未来发展的话,那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
对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方方面面分析,而我们则从以下一个公式入手来看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主要的目的是指导投资:
未来的中国GDP公式=
50%(25%制造业+10%工业+15%支持前两者的服务型企业)
+50%(金融、地产、酒旅、餐饮、文化等等)
欧、美国家,目前制造业占比仅为10%-15%之间,目前正在经历“空心化”带来的后果,而中国目前是26%,黄奇帆(前重庆市市长)最新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占比,必须在35年守住25%,50年守住20%,但如果中国没有自主科技与创新,永远是千年老二,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政客可以推进“去中国化”。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未来50%的GDP都是由制造业、工业和支持相关领域的服务业构成的,剩下的是金融、地产、文旅等等,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比例去指导投资。
因为海外的情况可能是第三产业占比很高,所以对消费股、金融股,投资非常注重,不太注重科技、制造业股票,甚至很多全球领先的硬科技、医药都只给10倍左右PE,成长性高的给20-30倍。但是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逻辑下,要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制造业股票的投资,当然也不能忽略消费、金融、周期等股票的投资。
因此可以说:制造业是未来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支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各个行业衍生出的数字经济,风险与机遇并存,这便是我们的“一体”碳中和与科技创新的由来。
2.从风险点看投资:最大风险房地产正在被政府层面主动化解,元宇宙、消费电子、虚拟货币、新能源估值体系切换四个风险点,暂不构成系统性风险,风险化解时很适合投资。
下面我们先分享一下我们认为明年的风险点及分析。
总的来说,明年的风险目前看起来是相对今年要小一些的,近三年我们应该是处于一个“复杂风暴”之中,有贸易摩擦、内部问题、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等,这导致港股的大部分行业年中估值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差,但是对于未来的几年不能线性外推了,认为只会越来越差,反而我们认为很有可能超预期的缓和,不过也不能太乐观,我们倾向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投资,相对中性。
从风险点来看,我们11月初认为明年最大的风险(我们内部称为A级风险),是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老总观点)衍生出来的风险,但是随后《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就出来了,也就是“十六条”,因此可以说从政府层面,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风险了,这个环境其实是很好的,长期利好房地产相关业务占比较多的银行股,也直接利好了房地产业公司(可惜赛道成长逻辑没有了),因此最大的风险,实际上是在被化解的过程中的,大风险化解过程投资,实际上是最好的投资时点之一,因为预期是向好的。
在最大风险点房地产风险化解过程中,我们认为有3个风险等级B级的并列风险点(弱于房地产风险),那就是:
1. 元宇宙时代尚未到来,底层设备无法支撑生态;
2. 消费电子进入出清期,且估值体系切换至低估值体系;
3. 虚拟货币泡沫彻底破裂,现代郁金香宣告终结。
这三个部分我们主要采取远观的态度,除非里面的公司有很明确的反转出现。
在A、B级风险的基础上,实际上还有一个风险点,相对较小我们暂时定为C级风险,但是也必须要重视,那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估值体系,会从一个比较乐观的PS估值体系,切换至PE估值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公司,以及碳中和相关公司,实际上是近三年的资本市场宠儿,这个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明显,因为新能源汽车很像更早几年的医药,同时集合了宽赛道+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属性+消费属性等等特点,但是本质上碳中和中,更多的是重资产的企业,这里特别说一下,中国的GDP拉动,第一是房地产、第二是基建、第三是汽车、第四是医药。
在23年,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可能从22年的100%左右直接下滑到30%左右的水平,这种赛道增速的大幅下滑,本身就会使得整个估值体系切换至PE估值体系。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面临着除赛道增速下降外的一些问题:
(1)无人驾驶时代遥远;
(2)智能座舱同质化严重;
(3)大量新车上市创造较大增量需求,但价格战可能到来;
(4)锂矿供给缺口可能闭合。
但是反过来看,该赛道依旧是目前资本市场上最宽的高增速赛道,只不过从超高增速变为了高增速而已。对于这类的风险,实际上机遇是大于风险的,市场基本上都Price-in了这些预期,我们认为破局关键一看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情况(质量+规模+增速),二看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引领与影响。
3.从科技创新看投资:看好互联网领域,消费互联网业绩+估值底部区域明显,产业互联网个股高速发展。
从科技创新的机会来看,我们认为互联网领域未来会很好,我们一般是把互联网分成2种商业模式,消费互联网模式,产业互联网模式,当然也有很多公司两个都做,目前消费互联网已经是估值+业绩双底了,产业互联网赛道很多垂直领域的公司增速很高,50%以上的很多。
消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左侧部分),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基于“货币化率”的流量变现,大家用消费互联网的APP都有这种体验,一开始低价、高成瘾性去吸引消费者使用,然后后面就形成对这个APP的依赖了消费额也逐步上升,我们接触的大量的消费互联网都是这个模式拉新。具体来看,电商、游戏、长短视频、广告、出行服务及其他,这些里面的业态我们都会研究。现在看起来电商机会最大,外卖等到家服务,旅游出行相关的各种预定服务,传统电商等等,目前看起来都是好机会。
游戏本身具有成瘾性,版号现在逐步放开了,供给端改善可能会带来发展,不过现在还没有除了《原神》外的现象级游戏出现,但是的确是值得期待的。
短视频这块儿,新的玩家视频号明年会发力,但是能否冲击抖音、快手的护城河呢?我们也在观测,因为短视频的护城河其实不仅仅在技术层面,还在运营层面,是很深的,这也是为什么TikTok能称霸全球。而长视频这块儿,其实我们已经默认包含电影等等了,取决于明年的消费复苏了,可以放到消费复苏逻辑里面。
其他的部分肯定都有机会,我们也在研究。
产业互联网(右侧部分),其实和消费互联网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是TO B端的,而且不太好理解,我们老说的云计算、SaaS、工业互联网都属于这个赛道。
其实我们日常工作中,产业互联网早就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了,比较典型的产业互联网产品(服务),就是我们日常用的腾讯会议、Word、PS软件等等,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基于“降本增效”的桥梁税,你可以想象一下没有Word或者Excel这个产业互联网的产品,我们工作效率会降低多少啊,当然腾讯会议还没有收费,不过据说在内测收费了。
产业互联网领域的研究,和新能源汽车赛道还不太一样,它不是一个整条的产业链,可以顺着上下游去逐步的展开来去看,比如汽车你可以从电动智能车发展快这个逻辑,找汽车玻璃、石英砂、天然气的变化,这样理出来一条线找机会,也可以从锂矿、正负极隔膜电解液、锂电池、电动智能车发展这样理出来一条线,去找机会,产业互联网它更多是垂直领域的,比如微软做的Word,腾讯做的腾讯会议等等。
它们的这种各个公司,竖井现象非常强烈,需要逐一地去理解个股商业模式,理解起来很复杂,因为不同公司可能业务八竿子打不着,但是都属于产业互联网,这个公司服务于建筑业的一个小环节,那个公司服务于金融领域各类投资者,另一个公司可能是服务于房地产行业,比较复杂,因此,与其说我们是看好整个产业互联网赛道,不如说看好做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独立的一个个卓越公司(竞争力强、成长性高、财务绩效优秀的公司)。
所以,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我们是没有内部投资排序的,没有说哪个最好。概括来讲,金融服务、B2B、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及其他都有大机会,但机会是在个股而不是全赛道的β。
黄奇帆(前重庆市市长)认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互联网公司就诞生于产业互联网领域,我们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中国经济增速进入5%左右的区间后,产业互联网的投资重要性很大,如果参考美国GDP进入5%左右区间的情况来回溯。
4.从碳中和战略看投资:中国经济发展主引擎之一(另一个为消费),细分赛道皆有机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碳中和与科技创新共振,在汽车群雄混战中,集中投资提供优质武器者,分散投资直接参战的群雄。
碳中和战略,主要任务目标是在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其涉及的方方面面,构成未来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另一个主要引擎则是消费。
碳中和战略所涵盖的主要五大赛道: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储能、氢能、碳捕捉及其它中:
(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确定性最强,商业化前景最大,中国自主品牌在崛起,预期到2030 复合增速15%以上;
(2)风光发电具备长期经济性,未来中国企业可能占领全球市场,未来十年复合增速12%-15%;
(3)电化学储能到2030年,增速50%以上,欧洲户储爆发,大储建设如火如荼,考虑到电站配储率的提升和配储时间的持续提升,以及用户侧的商业化应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4)氢能2025年商用车渗透率突破1%关键节点,2030年开始大规模应用,比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落后5年左右,目前经济性不强;
(5)碳捕捉商业化应用预计要等到2030年,持续跟踪。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碳中和+科技创新两者共振的重要领域,尽管目前主机厂赛道竞争十分激烈属于红海市场,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汽车群雄混战的历史性机遇。
从行业来看,汽车行业是对中国GDP拉动第三大的行业,而第一、第二分别为房地产和基础建设,且第一第二皆进入低速发展区间内,而电动智能车是目前唯一集合:政策、经济、消费升级、科技商业模式、国际竞争优势的大赛道。
由于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且复杂,每一个环节的不同公司,商业模式皆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将其分为集中投资武器提供者+分散投资混战群雄两个逻辑,前者投资仓位相对重且集中,而后者持仓相对轻且分散。
具体来看,我们对于群雄混战中的汽车行业,一方面,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集中投资提供武器的公司为主,重点包括提供:
(1)电动化武器(电池产业链 、电机电控系统、混动系统等);
(2)智能化武器(半导体、智能座舱、HUD、摄像头等);
(3)零部件武器(玻璃、线控底盘、轮胎、压铸技术等);
的相关公司。
另一方面,真正引领变革的,还是主机厂、自动驾驶、芯片等厂商,因此我们不会放弃投资汽车行业真正下场混战的群雄,但这部分的仓位相对分散且轻,除非有绝对壁垒的公司才重仓,即在不确定性中,分散投资押注未来:如主机厂第一、自动驾驶第一、操作系统第一、芯片第一、智能座舱第一、汽车后市场及全新商业模式 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于碳中和领域与科技创新的“一体”投资的分享,下面分享一下两翼消费复苏+超级周期。
5.从消费复苏与超级周期看投资:重点关注消费复苏预期下,高复购率、高品牌产品力、高渠道控制力的轻资产消费公司;以及超级周期中,寿险需求的复苏,和被错杀的部分优质银行股。
2023年消费复苏将随着疫情逐步放开而到来,但新冠疫情、消费观念、人口结构等重大变化因素使得消费投资逻辑有较大变化。
事实上,消费领域涵盖的行业、赛道、个股等非常多,甚至和科技创新、碳中和等领域相关公司皆有交集,我们重点关注的消费复苏投资机会,是具有
(1)高成瘾性;
(2)高复购率;
(3)高品牌力;
(4)高产品力;
(5)高渠道控制力等
鲜明特点的产品/服务的相对轻资产消费公司,比较典型的公司所在行业,包括游戏、外卖、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奢侈品、奶制品、酒精饮料、咖啡茶饮等。
在超级周期方面,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超级周期中,涉及到了股市、经济、商品、民生等方面,在这个超级周期中,我们重点关注可以为居民或企业提供
(1)资本服务;
(2)财富管理;
(3)风险保障;
(4)高壁垒新材料;
(5)供小于求大宗商品等产品与服务的公司
而(4)、(5)又与碳中和战略高度相关,如锂矿、电池材料、碳纤维、铜等的机会,在此不再重复探讨。
具体来看金融行业,明年寿险的投资机遇,和银行的投资机遇我们认为相对较大,因为两者行业的安全边际显而易见的较大,且有增速上升的预期,而本身金融行业的财务绩效就相对制造业好,如果明年经济环境回暖,那么可能迎来温和的戴维斯双击。
尽管预期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寿险行业的困境,目前人身险行业的困境从寿险公司商业模式分析,普遍包括运营公司面临管理企业整体高质量转型困难,精算公司面临死差益严重不足而依赖利差益,销售公司面临供需双杀,特别是代理人团队规模和质量影响,投资公司面临资产端短中期扰动、长期资负久期错配等等问题。
但寿险股投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其基本面成长性,具有长期性、久期性的特点,而目前行业行业公司普遍低于10倍PE的特点,并没有反应其行业整体复苏的预期。
根据《友邦保险2019年年报》的观点,未来全球有9亿中产阶级将诞生于亚太新兴市场,这些都是寿险的潜在消费者,因此寿险行业在亚太新兴经济体中,无疑是金融行业中最朝阳的行业之一,因此短期寿险行业尽管处在迷雾,但是中长期已经逐步明朗了。
金融行业,银行的投资机遇也相对明显,特别是在“十六条”政策的加持之下。对于银行来说,房地产相关的贷款,特别是消费者端的房屋按揭贷款,实际上是非常“有利可图”的资产端类型。
而市场普遍认为的一些银行商业模式的缺点,如增速慢、房地产影响、高杠杆、资产质量、周期性等问题,也在近三年较差的经济环境中,得到了证明。事实上这些缺点,并没有那么“严重”,因此市场对于一些优质的银行很明显现在是“错杀”的,而这种好银行估值的修复,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6.投资展望总结:未来投资策略,以碳中和与科技创新为一体,消费复苏+超级周期为两翼,并持续跟进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
以上便是我们对2023年投资的展望,我们将其汇总在了一张表格中,概括来讲就是“碳中和科技创新为一体,消费复苏+超级周期为两翼”,我们将在这里为大家“只以合理价格,投资卓越公司”,并持续跟进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一起探讨,求同存异,共同创富。
止于至善投资
总经理:何 理
2022年11月23日
温馨提示:本文为止于至善投资对2023年的展望,但是全部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注意风险。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投资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