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反复下跌,投资信心低迷,长见投资却认为2023年是否极泰来的反转行情,主要理由是什么? |
作为长期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我们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周期。周期是永恒的,这种周期存在于经济、政策、估值等等领域中。
疫情管控已经放开,这是2023年最大的变化,拼经济成为工作重点,很多被疫情压抑的经济动能将充分释放,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经济刺激措施带来的,经济向上的弹性将成为2023年股票市场向好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另外,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边际向好,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已经进入尾声,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的冲突大概率不会有2022年那么突兀,国际市场不会像2022年那样对国内市场形成大的拖累。
当前,市场的估值处于低位,这是我们看好2023年市场一个重要前提,在低位的市场将提供更好的安全边际与更高的收益水平。
因此,我们看好2023年的资本市场,市场会向均值回归,成为新一轮转折的起点。
虽然有很多的经济刺激措施,很多投资者对经济向好的力度心存疑虑,稳增长的预期还没有形成,中国经济会向好是预期还是现实? |
这轮经济调整是在经济自身下行周期中叠加了政策监管、疫情封控等因素,加剧了经济的下行幅度,确实伤害了很多人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切忌线性思维,在一个方向无限延展,经济自身在酝酿回归均值的因素,政策也是周期摆动的,现在越是极端,回归均值的力量越强,谨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从经济自身动能的角度来看,经济下行过程中,供需双方的信心都受到了抑制,很多终端需求被推迟,居民捂紧口袋,减少了消费,企业减少了投资、降低了库存,体现在银行体系,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超额储蓄,从另一个角度说,经济自身储存了周期修复的能量,在经济刺激的推动下,一旦终端需求转好,新的循环就将启动,被动去库存甚至供给不足的状态很快会显现,企业利润就会转好,经济会加速向景气方向发展。
2023年经济向上是预期也会是现实,也许我们过于乐观的估计了经济修复的过程,实际过程可能是艰难的、复杂的,但是经济自身的周期规律最终会起到决定作用,刺激政策甚至会强化这个过程,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很多人,包括美国本土投资者对美国市场也不看好,一方面认为美国流动性紧缩还没有结束,另一方面认为,美国股票市场还要进一步反映经济衰退,如何看待2023年美国市场以及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
首先,应该确认的是流动性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在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7次,累计加息幅度达425个基点,基准利率从年初的0.25%加到年末的4.5%。其中, 6月、7月、9月、11月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这个速度为近40年来最快。预计2023年加息进入尾声,可能还有一次到两次的加息水平,利率水平将超过5%,达到实际利率为正的状态,这个加息幅度是远远低于2022年的。
其次,股市与经济不是亦步亦趋的。我们回溯历史,美国股票市场往往是领先经济基本面的,加息过程的股票下跌也隐含了很多衰退预期,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区分市场波动所隐含的每种因素,况且衰退对市场的影响大概率是低于流动性对估值压缩的程度。如今,当投资者认为股票市场还要反应衰退时,预期已经映射在股价。
从历史上看,加息终结的时点基本也对应着市场调整的低位水平,如果2023年2季度加息到终点,那么,在上半年应该能够看到市场的低点。
如果从十年的维度来看待美国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当前估值在均值下方,距离十年的底部极值不足20%的空间,这当然是一个极端情景,不应该过度担忧美国市场,也不应该过度担忧其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作用。
如果国内经济向好,全球流动性拐点出现,投资者很容易想到香港市场的机会,更便宜的香港市场,是不是在2023年会有更好的表现? |
从逻辑上说是这样。
我们强调,香港作为离岸市场,便宜是基本特征,这不是买入港股的理由。香港市场的行情取决于大陆的经济情况、全球的流动性状况以及风险偏好水平。
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香港市场在2023年无疑将迎来好的环境,国内经济向上修复,港股基本面向上是确定的。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美国加息接近尾声,利率环境也是边际向好。现在唯一的不确定性是全球资金会不会重新买入港股,这个需要观察,一个大致的判断是,在全球经济错位复苏的背景下,2023年香港市场还是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金钱永不眠。
目前,香港市场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区域,虽然便宜不是买入的理由,但是便宜的资产确实提供了很高的安全边际。而且香港市场的趋势性更强,估值的弹性更大,在向上的市场环境中,可能收益率更高。我们看好2023年香港市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硬币的另一面,香港市场的调整也可能是剧烈的。
股票市场是基本面的映射,这种映射在开始阶段是预期,但是总归到底需要基本面的印证。
投资总是在找确定性最高的事情,对基本面来说,钟摆回摆的均值回归是2023年最确定的事件,这体现在方方面面。
最显而易见的是经济政策均值回归,体现在监管上,以前严格监管的领域正在放松,房地产、互联网、医疗、教育等领域是这个状态。
其次是经济周期的均值回归,消费,尤其是周期性的消费以及被疫情抑制的、与场景相关的消费,会有一个强烈的修复过程。
从这些角度看,地产、互联网、消费等领域存在均值回归的力量,我们需要知道均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些行业恢复均值的力度有多少、幅度有多大。
房地产大概是偏离均值最远的行业,大量房地产公司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虽然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经出现,在房地产大周期已经见顶的情况下,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却未明确,房地产的机会在哪里? |
这几年的经济下行周期已经充分说明了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作用,房地产不好,经济也好不到哪里去,保持房地产稳定发展已经是2023年的明牌。
房地产具体怎么发展,如何能够实现居民、财政收入、金融体系的多赢,是一个考验智慧的大事,这牵扯到房地产的盈利模式与发展模式、行业格局等大问题,现在未必说的清。
但是,这不代表房地产行业投资机会有限或仅仅是个反弹的机会。可以看的清楚的是,房地产的宏观风险得到释放,房地产的总量在中期的维度得到了稳定预期,房地产相关产业链获得发展的动能。
简单的说,房地产服务链的公司、房地产后周期公司的需求会复苏,产业格局好的领域,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投资机会。而且,房地产宏观定位与规模的稳定预期也为金融行业的估值回归提供了动力。
市场对放开后的消费复苏期待很高,从日、韩、香港等东亚地区的情况来看,线下消费至今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国内会不会是这些地区的复刻,什么样的消费股会有更好的收益率? |
我们说的大消费包括了吃、穿、用、住、行、娱、购等很多方面,部分消费习惯在疫情下已经发生了变迁,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很难再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更多的线下消费受到疫情管控影响,缺乏消费场景而受到冲击,如餐饮、旅游、院线等领域,而2022年消费总体下行则是受到了企业及居民收入预期黯淡的制约。
刺激消费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一个抓手,部分蓄积的消费能量会释放出来,线下消费会首先受益。大多数国家线下消费在疫情管控放开之后都经历了nike式的复苏曲线,先下降再回升是符合人性避险心理的,从更长的视角看,新冠对线下消费的影响虽然有反复,但是最终会消褪,这些领域的股票先有了估值修复的机会。
对于消费总量而言,取决于经济复苏程度与消费信心提振程度。对此,我们不怀疑。
在消费总量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消费领域剩者为王,新品类与新模式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多消费领域的估值水平还很低,有机会获得估值与业绩双升的机会。
在互联网领域,虽然平台治理行动已经收官、中概股审计之争暂告解决,压抑估值的因素消失,但是,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见顶,仅仅靠估值回归,互联网股票的空间有多少? |
互联网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互联网不再是看流量的生意,公司估值到了看利润的阶段。
互联网平台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效应,护城河非常深厚。近几年,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政策没有根本改变互联网的产业属性,反而约束了跨平台竞争与低效扩张,企业的业务边界基本清晰了,烧钱游戏结束了。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企业大都在进行剥离非核心业务、降低运营成本、控制费用等提质增效的组织重构。
短期看,随着经济复苏,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有可能加速恢复,在成本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的利润会呈现出更快的增长。
长期看,互联网公司的地位日益稳固,变现手段愈加丰富,互联网公司有可能成为真正贴近C端衣食住行的消费龙头、成为贴近B端的服务龙头。
新能源产业是过去几年国内资本市场表现最亮眼的赛道。受益于需求爆发,导致行业盈利能力快速提升,这也带来了巨额投资,接下来的几年,供给大量释放,无论是光伏还是锂电领域,供给都在大幅上升。这些行业的需求可能还不错,但是盈利能力会受到挑战。
大部分新能源产业的生意模式是工业加工,这些生产环节的盈利水平会向加工行业属性回归,获取适当的利润是长期趋势,在盈利能力向下回归的过程中,估值水平向长期均值回归也是相伴随的过程。
长期来看,新能源依然是未来十年最具确定性的行业,需求依然广阔。因此,在2023年,我们首先要观察最先达到供求平衡的环节,一旦供求关系重新得到平衡,估值又回到合理水平,将提供不错的投资时点。
在没有大的创新应用出现之前,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科技领域更多机会集中在全球需求复苏、国内自主可控之中。
这样看来,传统领域的投资确定性更强,市场风格会向价值回归? |
价值还是成长,最终取决于板块的性价比,资金总是流向预期收益率更高的领域。
当前市场处于低估值且经济增长预期拐点出现的时候,市场的底部是低估值造就的,市场的上涨也有可能从低估值板块开始,这些低估值板块可能是引领市场走出底部的重要力量。在当期的行业比较中,价值板块业绩增速向上、具有更高的安全边际,自然是市场首选。
捕捉风格变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尽量不去预测风格,更重要的是衡量公司的成长性与估值的匹配度,寻找价值,等市场来发现。
从以往情况来看,投资者对全年市场的预期往往在年初演绎,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在年初就可能体现到市场中,一旦经济不达预期,全年预测的有效性是不是要大打折扣? |
从辩证的角度看,如果基本面的复苏不及预期,那么政策就会超预期,如果基本面的复苏超预期,政策有可能提前紧缩。
从目前的环境来看,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这样,市场的波动会加大,市场运行会更加复杂。但是,在疫情放开、政策发力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经济周期向上启动是一个时间问题,投资的难度会降低很多。
我们对2023年充满了期望!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