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达峰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总人口14.12亿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成为中国人口的拐点之年。人口下滑的趋势一旦形成,可能会维持二三十年。
回顾中国新生人口历史,1963年是新中国人口出生的最高峰,那一年出生的“兔宝宝”2934万,今年年龄60岁,将陆续面临退休;1987年是中国最近一次的人口出生高峰,那一年出生的“兔宝宝”2508万,今年年龄36岁,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买房。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婴儿出生潮,其最强消费力和生育力的阶段已经过去了。2022年新出生人口956万,首次低于1000万,2023年出生的“兔宝宝”将会有多少?育龄人口的变少是大趋势。
图:中国新生人口年度数据统计(1980-2022年)
鼓励二胎及三胎的生育政策会不会促进人口的增长?生育政策调整以来,我们看到2020年二孩出生占新生人口比重为57%,2021年二孩出生占新生人口比重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14.5%,合计56%。换言之,近两年生育率中二胎三胎的贡献率较大,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人口出生率,而现在不愿意生一胎的年轻人实际在增多,后续到一定时候二胎三胎的贡献率也会变缓。生育意愿低依旧制约着人口总增量。
以上,育龄人口变少、结婚率低、生育意愿低、就业和收入预期低,这几个深层次的问题对中国人口的总量及结构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人达峰”的深层影响是带动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到2035年潜在增长中枢将达到3-3.5%。劳动力人口红利趋弱,低端制造优势发生转移,科技创新和技术突围非常重要,制造业升级、智能化自动化大有可为,深度老龄化时代将催生养老和医药健康新机遇。
能源结构
发电装机: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数据,2022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火电装机13.32亿千瓦,同比增长2.7%,占比52%;水电装机4.14亿千瓦,同比增长5.8%,占比16.12%;光伏装机3.93亿千瓦,同比增长28.1%,占比15.35%;风电装机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占比14.26%。其中,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87.41GW,同比增长60.3%(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37.63GW,同比减少21%(2021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GW)。
发电量:1月28日,中电联发布《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指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8.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0.7%,占总发电量比重为58.4%,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8.7%,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6.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2022年,全口径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3%和30.8%。同时中电联报告预测,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1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4.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2.5%左右。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均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光伏:2022年最后一个月光伏装机量达到了21.7GW,全年装机超预期。产业链价格的下降会对装机增长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结合中电联对2023年光伏装机的预测,预计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100-120GW。从春节前的调研数据看,2月排产延续了环比走高的趋势。而近期硅片电池片价格企稳反弹,其实也都指向了同一个积极的结果:需求淡季不淡。
风电:2022年装机低于预期,其一是因为海风在退补以后装机量断崖式下跌了,同比少增了10GW多;其二是因为陆风也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干扰,同比略降。也正因为去年基数低,市场预期今年装机增速重回高点,结合中电联对2023年风电装机的预测,预计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65-85GW,预计陆风新增装机增速约50%,海风新增装机增速130-150%。
可见,2023年光伏和风电都是有较高的行业总量增速的新能源细分赛道,重点是要选择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从长期空间来看,根据国家能源局2021年出台的“消纳新政”,按照“2030年全国统一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40%,其中非水电电力消纳责任为25.9%”的目标,有专家测算出2025年和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将达到10.4亿千瓦和16.2亿千瓦左右。截至2022年底光伏+风电的装机容量合计7.58亿千瓦,远没有达到中长期装机目标;由于消纳能力和储能配备的制约,风电工光伏行业具备总量空间的同时还具备短板环节,具备结构投资机会。
2022年宏观经济数据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长3%,较去年下降5.1个百分点。四个季度的GDP增速依次是4.8%、0.4%、3.9%、2.9%。
1、投资: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1%,其中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三大门类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9.1%、9.4%,-10.0%。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
(1)制造业投资保持相对较高增长。2022年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7.4%、5.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2022年制造业呈现出高景气、有质量增长的状态。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景气仍然能保持,并将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但是出口面临的困局也将拖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力度。中国制造业投资从历史上看,都是和出口增长率保持较强的线性关系。因此,预计2023年的制造业景气度依然保持,但投资机会有所分散,多关注内需型制造业投资,以及叠加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逐步实施,为制造业带来的政策性投资机会。
(2)基建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在前期专项债不断扩容、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加量的支持下,实物工作量在加快形成。2022年9.4%的基建投资增长率给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较大力度的托底。但是2023年整个基建投资难有大幅度的向上空间,预计高位盘整,难有惊喜。
(3)房地产市场需求端短期仍旧低迷。尽管已经有不断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支持政策,“保交楼”贷款支持、“地产16条”,涉房企业股权融资优化等等,但房地产的问题正由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包括需求端的因城施策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以及需求侧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短期难以扭转下滑趋势。
2、消费: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2022年的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023年,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改变、人流物流的逐渐回归正常、地产政策缓和、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恢复,消费场景得以修复,特别是出行链、线下服务消费链,以及互联网平台等线上的创新消费领域。预计2023年消费增长有望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构成GDP的强有力支撑。
3、进出口:2022年出口增长10.5%,进口增长4.3%,贸易顺差58630亿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2022年的出口构成了经济的强有力支撑。2023年在高基数下出口将面临一定困境,对欧美等地区的出口或有下行压力,但最终会不会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市场找到贸易的对冲和平衡,以显现出口的韧性?值得跟踪。
看A股未来的投资方向
通过对主要总量数据的剖析,可以更好地去把握宏大的变化和长周期的拐点,对A股未来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和聚焦。房地产长期拐点难以扭转,警惕房地产、零售行业“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制造业复杂装备优势延续(光伏、电动车、高铁),硬核高科技优势有待突围(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医药);低端制造优势转移(纺织、家具、工业金属);老龄化和消费降级趋势下的女性、中老年、居家娱乐、服务型消费有望突围崛起;数字经济、AI、区块链等处于技术萌芽期向应用成长期过渡,大有可为;国内互联网公司仍可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