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管理层开始关注市场活跃度和投资者信心开始,政策就是一系列的组合叠加,而刚刚过去的8月,政策层面的动作更加频繁——从化解地方债风险,到财政部与证监会相继出台四项政策组合拳,再到房地产的认房不认贷、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首付比例调降等等。当然,实际效果还需观察,但是能看到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实质性和倾听民声。然而资本市场最近一段时间对利多因素的定价是钝化的,本质上还是对政策效果及经济复苏的质疑,情绪过度悲观使得市场依然处于二次探底的过程中。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政策的定价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过程中,积极变化正在发生,“风“将起于青萍之末。
政策组合拳推进了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8月28日财政部与证监会相继出台四项政策组合拳,包括:1、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单边千一降低为单边万五;2、严格控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的股份减持行为,被称为“史上最严”减持新规;3、阶段性收紧IPO节奏;4、降低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这套政策分别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股票市场流动性损耗和抽血、放宽杠杆要求等方面,从短期或长期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做出了有意义的建树。
单说减持新规,从破净、破发、分红三大维度,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进行了严格限制:对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以2022年为例,IPO融资+定增融资+大股东减持套现合计产生近2万亿元的市场抽血,此外证券印花税征收2759亿元。借用券商的统计,截止2023年8月25日,“存在破发、破净、不满足分红条件”的上市公司合计数量3400家,占比约65%;合计市值约43万亿,占比超过50%。以2022年计,减持新规一年能减少这部分的资本流出约3000亿,再考虑IPO融资的阶段性收紧(假设收紧20%)、融资保证金比例下调(当前市场融资余额1.48万亿,下调后静态提升融资余额上限4000亿左右),这一减一增就将近万亿。组合拳实施后,不排除市场的微观流动性会从减量博弈变成增量博弈,A股会从抽血市场变成分红市场。而内部流动性改善之后,外资北向的焦点地位和边际影响将会减弱。计算逻辑没有问题的话,结论先使用无妨,后期再做验证。
这四套政策组合拳虽然不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也是徐徐发力影响深远,其中,降印花税是减负的逻辑,减持新规、IPO及再融资新规是减少流出的逻辑,降两融保证金率是带来增量资金的逻辑。可以说政策组合触及到了A股负和博弈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见效。政策的“叠加效应”对于市场底部将会起到关键的扭转作用。
后续还需观察的一些关键要素
政策之外,长期还是看国力强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后续还需要观察的关键要素包括:汇率因素、社融信贷因素、大国博弈因素、宏观经济复苏因素。宏观方面,预计三季度库存会见底,补库存需求叠加经济自然触底回升,四季度经济有望迎来逐渐复苏。现阶段政策影响的是流动性、风险偏好、估值的修复,等到PPI、PMI、社融信贷等出现明显拐点以后,影响的则是基本面的确定性修复和估值匹配。从估值的层面,当下的市场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基础产业,都能找到较多安全边际充足的标的。细分领域包括: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的汽车产业链、终端需求空间依然很大的新能源双碳领域、自主可控自力更生取得显著进展的芯片半导体电子领域、人工智能新科技引领下TMT领域、利空相对较为充分的医药领域。
从更长期的角度,重申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过往数十年,中国房地产是造富的重要手段,随着地产红利时代的结束,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探索中,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形成过程中,新的财富创造机制一直缺位。一方面,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消失,资本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老百姓的财富扩张预期大幅下降,尽管居民储蓄创出新高,但不愿投资,也不知该投什么;另一方面,收入预期和就业率现状使得中低收入阶层不愿意消费,进而使得实体产业差,而实体产业差、缺乏投资、就业率低,反过来又导致消费更差,形成负反馈循环。
从全球历史经验来看,货币乘数最快速的造富机制无外乎地产和资本市场,牛市对于带动实际消费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地产秉承托底思维,通过城中村、改善性住房、烂尾楼完工等措施将风险持续挤出即可,依靠过去的高周转商业模式形成的投资属性和金融属性已然消失。在布局全球并不是很顺畅的今天,中国的超额储蓄能往哪里走?想要创造出新的财富效应,通过挤出超额储蓄提振经济,回到“储蓄-消费-投资-资产增值”的正循环轨道上来,大概率还得通过资本市场。
当然,A股的积弊不可能靠个别政策就彻底铲除,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但经过这段时间,市场的一些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积极变化正在发生,边际正在改善。随着政策从制定阶段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一系列制约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因素将进一步进入解决程序,经济复苏增长的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强。“风起于青萍之末”,希望资本市场的风,旋即而至!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