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跌宕起伏中收官。这一年是疫情防控放开、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个自然年,资本市场面对复杂的形势,走出了史无前例的表现。对多数国内投资者来说,这一年可能都是记忆深刻,甚至有些“刻骨铭心”的。
聚焦私募行业,2023年也是令多数从业者倍感震荡的一年。沧海横流之际,不少明星私募管理人挺身而出、中流击水,引发业内热议。本文就为大家复盘,2023年私募行业发生的那些大事件。
私募总规模连续2年超20万亿,百亿私募阵营焕新!
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99家,管理基金数量153698只,管理基金规模20.61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477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952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61家。
对比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私募管理基金总规模在2022年1月末首次突破20万亿元(20.28万亿元),在近两年资本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私募总规模稳中有升,在2023年7月末甚至一度逼近21万亿元(20.82万亿元)。
聚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来看,根据私募排排网监测数据,截至12月25日,国内百亿私募数量为103家,全名单及其2023年以来的收益表现如下。
虽然数量上较2022年末的112家有所下降,但2023年内仍有多家私募逆势上行重回或新晋百亿私募阵营,其中包括勤辰资产、信弘天禾、锐天投资、乾象投资、博润银泰投资等。
从投资模式来看,除9家百亿私募未披露相关信息以外,百亿量化私募有32家,主观投资类百亿私募有49家,“主观+量化”双驱动的百亿私募有13家。
股票私募寒冬砥砺前行,出海、量化二选一?
2023年私募五大策略业绩呈现出较大的分化。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2日,私募五大策略指数在2023年表现最好的是债券策略私募,策略指数录得4.42%的涨幅。而股票策略、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多资产策略和组合基金四大策略指数年内均收于负值。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数量最多的股票策略私募,2023年受到A股市场大幅震荡影响,从年初业绩领跑,到年末表现垫底,策略指数2023年录得6.36%的跌幅。
但是,在2023年小微盘股起舞的背景下,持仓较为分散的量化多头私募,年内整体超额收益表现仍然较好。
而主观多头私募这边,出海似乎成为了2023年业绩的“救赎之路”,其中景林资产、东方港湾等老牌百亿主观多头私募,2023年都曾多次公开表示,收益表现得益于海外投资布局。
国内私募“出海”的直接或间接方式不算少,除了跨境ETF、跨境收益互换等方式,较为主流的还是通过设置香港关联公司持有香港9号牌,直接投资海外资产或向海外募资。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拥有香港9号牌照,或者通过间接方式布局海外资产的“出海私募”共有74家,其中不乏多家百亿私募,如景林资产、淡水泉、金戈量锐、仁桥资产等,均拥有香港9号牌以拓展海外业务。名单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量化私募惹争议,“神化”VS“妖魔化”?
2023年是量化私募“扬名立万”的一年,逆势前行、热度出圈,也使得这一年围绕着量化私募的争议,前所未有的多。
A股投资者在一番寻找原因后,将“炮火”对准了量化基金,尤其是擅长高频交易的量化私募。
对此,包括九坤投资、灵均投资、明汯投资、思勰投资、聚宽投资等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均发声反驳“量化砸盘”的说法,此外还有一些券商出面否认了量化私募垄断券源以用于融券做空的外界传言。
经过这轮大争论,量化私募热度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人了解到量化私募近些年整体较好的收益表现。
在部分A股投资者“妖魔化”的同时,一些私募投资者“神化”量化私募的趋势也在近两年大大加强。
从市场背景上讲,在股票投资领域,量化私募近几年持续领先于主观私募,部分原因还是近几年的市场环境处于量化私募的“好球区”。
然而,无论是“妖魔化”还是“神化”,或许都并不适合加之于量化私募——量化无法一手操纵市场大势,而其业绩同样难以摆脱大势影响。
“危机阿尔法”再度雄起,CTA策略量化也超越主观?
由于期货市场高门槛、高风险的特征,长期以来普通投资者难以直接介入,投资于期货市场的CTA策略也相对小众。
但其凭借与股债的低相关性及其独特的收益特征,天然适合资产配置,丰富投资组合的收益来源,提升投资组合抗风险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危机阿尔法”。而CTA策略的这一特性在2023年也多有表现。
不同于股票策略量化“吊打”主观的局面,在CTA策略这一领域,主观CTA与量化CTA可谓各有胜场,在长线表现上也是你追我赶。根据私募排排网组合大师数据,近三年间主观CTA“占据上风”的时间还要占多数。
但在2023年,量化CTA策略在开局“逆风”的情况下震荡上行,于7月份的反弹中录得了较主观CTA更多的涨幅,且于8月、9月续创新高,最终凭借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较好的抗跌表现,反超了主观CTA策略。
小众策略赚钱效应凸显,微盘股指增、DMA爆火!
行业发展离不开创新,资管行业也是如此。近年来,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投资需求,私募基金产品也在投资策略乃至于产品结构上持续创新,其中小众策略产品在2023年逆势火爆,成为行业焦点。
整体来看,2023年A股市场指数持续探底,贝塔收益表现不佳,因此私募管理人和投资者都不约而同地寻找起贝塔表现仍然可观的细分领域,或者与贝塔相关性低的产品。
微盘股指增和DMA产品就这样成为了2023年私募产品中最亮的几颗星之二。
其中DMA产品是基于较为成熟的中性策略产品进一步创新,放大了管理人的超额能力。基于其特殊的产品结构带来的特殊的风险回报比,对部分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而微盘股指增的火热,则部分得益于小微盘近年来持续强势的风格——过去备受外资青睐的大盘蓝筹,在近年来外资的流出中受到明显拖累;而小微盘股缺少外资持仓和机构持仓,与大盘乃至于经济的相关度较低,因而在存量博弈的行情下受到游资、散户的青睐。
微盘股贝塔收益可观,但其流动性和基本面上的不足仍让不少机构踌躇不前,而量化私募使用量化模型选股投资,可以高效而广泛的选股,因此在投资中更多涉及小盘股乃至于微盘股。
尤其是量化私募的“拳头产品”量化指增,近年来中证500指增赛道日趋拥挤,超额获取难度显著提升,而成分股市值更小的中证1000指增表现则相对较好,因此越来越多私募未雨绸缪,布局向小市值、微盘股倾斜。
根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私募量化多头策略产品中,从产品名称来看针对小市值、微盘股指数设立的有25只,笔者整理名单如下。
公募量化成热门,但量化私募业绩持续领先!
2023年小微盘风格的高歌猛进和市场热点的快速轮动,也让公募量化基金“火”出了圈。
截至12月25日,2023年的热门量化基金「国金量化多因子」「长城量化小盘」「安泰对冲策略」「渤海汇金量化成长」分别在2023年获得了10.37%、10.91%、10.87%、10.43%的收益率。
但相较于投资受限较多的公募量化基金,超额收益来源更为多样化、交易灵活性更高的量化私募自然表现要更为可观。根据海通证券统计分析,在中证500增强、中证1000增强、沪深300增强和量化对冲等细分策略上,量化私募2023年(截至2023.12.22)的表现仍旧全面保持了收益领先。
ETF工具受市场青睐,私募大佬也在买?
如果说公募基金中量化基金在2023年属于少数亮点之一,ETF则可以说是在2023年迎来了“爆点”,在“国家队”引领之下,年内多只宽基ETF获得大量资金净买入,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2万亿份。
总体来看,ETF作为投资工具优势颇多,各类宽基、行业ETF品种丰富,整体来说分散投资、费率低而且流动性好。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也悄然成为ETF的重要“买手”之一,2023年也有不少私募通过ETF逆势布局。
比如景林资产、东方港湾、上海运舟私募和思勰投资等百亿私募旗下产品,2023年就曾多次现身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涉及黄金、科创50、芯片、互联网、纳斯达克100等多只ETF。
对于主观和量化私募都在积极投资ETF的原因,市场人士分析,私募配置ETF,可能是出于现金管理、套利策略、把握行业机会、实现资产配置的风险均衡和组合分散化等考虑,也有些私募通过投资ETF感知市场资金变化、跟踪市场行情等。
而对于私募而言,在选择ETF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管理规模、流动性、交易成本、套利空间等因素,再进行投资。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通过买入指数基金去替代一部分的个股投资,可能会成为部分机构重要的投资策略选项。尤其是规模不大的私募,在投研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看好某个行业的趋势性机会,通过ETF投资就是一种“惠而不费”的选择。
私募大咖底部高频发声!年内多家私募自购加仓!
2023年A股市场震荡持续,为坚定投资者信心、把握长期投资机会,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头部私募公司各自通过持续发声、跟投或自购的方式,表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好态度。
其中李蓓和林园两位百亿私募的掌门人近期发声尤为积极。林园投资在2023年10月-11月连发多份公告,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以及对旗下基金产品的充分信心,即日起公司或实控人林园本人将跟投公司旗下所有产品新增净申购额的20%,且该部分跟投份额永远不主动赎回。
而在11月份林园投资在深圳举办的投资者交流会中,林园透露,截至当时,公司层面已跟投旗下产品累计超过5亿元,其本人和家庭成员也有跟投。
此外,2023年百亿私募迎水投资和中欧瑞博,也都曾公告表示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产品。
其中迎水投资于4月份和9月份两次宣布自购,4月份是公司自购旗下可转债多策略产品1000万元,9月份则是基金经理卢高文、陈远芳自购旗下转债策略产品1500万元。
而中欧瑞博则是在10月份宣布自购旗下新产品1000万元,并表示将在产品运作期间长期持有。
除了私募行业内的看好举措,风险偏好较低的险资也“破天荒”地选择在这个时期涉足私募领域。
11月29日晚间,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公告称,双方分别出资250亿元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鸿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为准),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外资巨头逆势抄底?外资私募扩容至34家!
在经历2023年的震荡下跌后,不少海外机构发声表示看好当前的A股市场,其中一些机构更是已经参与进来。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参与到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不少外资在中国设立了私募基金,直接投资中国。2023年也有一些外资机构选择逆势布局。
继渣打银行、黑石集团、桥水基金等国际金融巨头在中国布局私募后,2023年9月份,日本资管巨头三井住友业完成了在中国成立私募证券管理人的备案。根据私募排排网监测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外商独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数量扩容至34家。
“扶优限劣”加速行业“洗牌”
作为监管大趋势,“扶优限劣”贯穿了私募行业的2023年。
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3年内注销私募数量达到2471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1月份注销私募有1565家,已超2022年全年注销私募数量的70%。
分注销类型来看,协会注销、主动注销和依公告注销的私募分别有1856家、564家、和48家,其中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占比达75%。
而从协会注销的原因看,多为“不符合协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规定,予以注销登记”“被协会采取纪律处分措施”“经营异常”等。
可以看出的是,随着对“伪、劣、乱”私募的治理,风险机构不断被出清,私募行业的洗牌和分化在加速。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的合规运营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风险揭示
投资有风险,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