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汽车拆解概念大爆发,概念指数涨超9%,板块内近10只股涨超10%,超越科技20CM涨停,德众汽车30CM涨停。
热度惊人的汽车拆解概念,是近期热门主线之一——设备更新概念的核心延伸,其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近日出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
除了政策推动以外,研究机构根据国内车辆理念销量、合理报废时限,推算2007-2015年的乘用车高增长期对应的报废周期即将来临,换言之,汽车报废拆解高峰期将至。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汽车拆解行业,梳理概念逻辑、国内行业布局以及规模,笔者还整理了A股市场汽车拆解概念的核心公司名单以飨读者。
设备更新方案推动老旧汽车报废,汽车拆解行业迎来重磅刺激!
在2月23日召开的重磅会议中,中央财经委员会指出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随后国务院于3月13日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实会议部署。
《行动方案》中针对老旧汽车,提出要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及相关标准,依规淘汰符合标准的老旧汽车。
报废汽车的回收一直是是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一环,需经历预处理、拆解、整车破碎三大过程。报废汽车被拆解之后,可循环利用的物品将被翻新后继续在市场流通,符合可再制造条件的零件将被再制造出售,其它的不可利用零件将被挤压破碎,分离产生废钢铁、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等可回收物。
汽车拆解是汽车报废回收的核心过程,现在我们说的汽车拆解产业链,一般是以拆解环节为中心,向上游延伸至报废车的回收、拍卖,向下游延伸至零部件的再生、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再利用。
推进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一直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有力手段,此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也可促进各行业绿色工艺的改进优化,助推产业升级。我国自2001年以来,持续完善了报废机动车的回收拆解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汽车拆解行业趋于正规化,拆解趋于精细化,单车拆解价值也有显著提升。例如2019年“五大总成”再制造解禁促使传统能源汽车回收价值由不及4000元翻倍至约9500元。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设备的回收再利用价值更高,我国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使得汽车拆解行业更具前景。
对比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拆解可利用物资占比超70%,传统能源汽车拆解可利用物资占比近85%,其中超2/3为金属碎片。根据行业数据,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拆解价值超3万元。
那么我国汽车拆解行业在政策进一步刺激下有多大的前景?行业目前是怎样的格局?哪些上市公司或将受益于行业发展?
汽车拆解行业景气度显著走高,龙头公司或将显著受益!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同比增长5.3%。而根据广发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汽车报废拆解量不足保有量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平均水平。
2007至2015年我国正处于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保有量复合增长率为14.8%,其中2010年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19.2%,若按照汽车报废年限10-15年推算,我国汽车报废高峰期或已到来。
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量约344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0.65%,而2017-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4%,增长速度还在加快。对此《行动方案》中还进一步提出具体目标——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要增加约一倍。
在汽车报废量、回收拆解量双增的前提下,我国正规汽车报废回收率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按照各类型汽车销量及其对应报废年限进行推算,2021年理论汽车报废量应为852.7万辆,而实际正规汽车回收拆解数仅为249.3万辆,回收率低至29.2%。
要提升报废汽车回收率,需求全盘的政企合力,优化回收流程、提升车主回收意愿等——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 中就提出,要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包括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这也是此次《行动方案》推动汽车拆解行业景气度走高的核心逻辑。
最后说当前汽车拆解行业的格局。
2021年摆脱疫情后,回收企业数量增长趋势更为迅猛。据商务部披露,截至2021Q3,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达916家,较2020年底增长18.2%。
尽管企业数量增长迅猛,但在政策引导下,行业有望加速洗牌、诞生龙头企业——2019年出台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单个回收拆解企业最低年拆解5000辆的要求,有大量汽车拆解企业无法达到。
由此可见,伴随着技术规范的严格实施,小型汽车拆解企业将被加速淘汰,行业内大型公司将形成龙头效应——事实上,A股市场以汽车拆解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也只有十余家,在政策驱动以及行业景气度、龙头效应提升的前景下,他们或将显著受益。
风险揭示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保证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分析结论仅供参考,所涉及品种均不构成实际投资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
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