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莫小城。
今天我又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反常识的理念:
投资性价比最高的阶段,不是市场欣欣向荣、快速成长的阶段;而是市场规模到顶之后,头部企业大口吃肉的阶段。
为啥这么说呢?
01
从2001年开始,我国已经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企业了;
换句话说,这个赛道参与供给的企业已经固定死了,不管这个行业的需求是多是少,都会被目前的企业分享,没有新玩家上桌分蛋糕了。
相当于给投资者缩小了研究范围,这个赛道上的竞争优势,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再比如,90年代开始,大部分国家开始禁止烟草公司打广告;
乍一看这对烟草行业是个致命的打击,但是换个角度想,不让打广告也意味着,新的烟草公司基本做不起来了;
行业格局会被定格下来,那些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的产品将强者恒强下去,并因此获益。
当然咱们A股是不允许烟草公司上市的。
这两个例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投资应该紧盯供给端,也就是参与“瓜分”市场的玩家是个什么状态。
还有一家水泥公司的例子,我们知道2017年之前的十几年,是中国基建大爆发的时期;
这期间,这家水泥公司的涨幅并不大,因为有大量小水泥厂在分享市场红利,活得也挺好;
但是2016年突然来了一个“蓝天计划”,对环保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最终众多小水泥厂顶不住成本压力,纷纷退出,腾出了大量的市场空间,对于资金和财力雄厚的大水泥厂就是利好。
所以这家水泥厂股价涨幅最大的阶段,是基建扩张结束后的三年左右。
这同样是因为供给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机会。
02
在价值投资者眼里,为啥供给比需求更重要呢?
比如,在智能手机发明之前,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一台能上网、发邮件、拍照的手机。
我清晰地记得,大概10年前,虽然智能机已经开始流行,我身边很多人仍然有这样一个执念:
我的手机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了,几百块钱买个普通手机足够了。
但是当iPhone出来之后,连实体键都没了,触感极好,各种应用好玩到飞起……人们发现这个东西简直太棒了,花个大几千上万买个手机都觉得值;
啪啪打脸了只用几百块钱手机的人。
所以短期的需求可以决定供给,但是长期来看,是供给决定需求。
供给的改变是长期的、深刻的,一个企业在供给端的位置,决定了他长期的盈利表现。
高瓴资本的李岳曾经描述过他们的投资理念:“本质是看供给端的,我们会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研究供给”。
03
怎么运用到投资上呢?
一个行业刚爆发的时候,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等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参与供给的企业开始近身肉搏,争夺存量市场;
这时候哪怕是头部玩家的利润都不好看,不是很好的投资时机。
等厮杀结束,供给端的企业被大量淘汰,剩下的企业便可坐享其成;
但是这个时候仍然不是最好的介入时机。
等新的驱动因素让需求开始复苏,回头一看,参与供给的就剩下厮杀完的那几个公司了,供给反而变得不足了。
最后这个的阶段才是介入的最好时机。
这就得出一个结论:行业规模到头了,并不等于投资的机会也到头的,有可能最好的投资机会才刚刚开始。
04
巴菲特最难被常人理解的一点,就是他不参与高速发展阶段的行业,这其中有很多高科技行业,而且他貌似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而饱受质疑。
巴菲特更喜欢等行业格局稳定下来之后再进场,这样做虽然会错过前面非常多的涨幅,但是胜率更高。
而且大部分人忽视了,这个阶段才是龙头最赚钱的阶段,往往也能给投资人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
这也是为什么,刚学价值投资的人特别偏爱便宜的票,追求低估;
但是随着对价值投资理解的深入,开始觉得,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参与,因为好公司被低估的概率是很低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投资不用看行业需求的情况,我们平时说一个行业的规模、增长潜力等,一般说的就是需求的规模;
需求思维,也是纯成长思维;
需求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股价的影响比较大,这种短期的机会是存在的,也是能赚钱的,只不过需要非常高难度的投资技巧。
我喜欢做简单的事情,把高难度的操作机会留给别人,所以我看供给更多一些。
为什么研究消费股的人多,研究周期股的人少?
就是因为消费股的需求稳定,投资起来简单;周期股的需求波动很大,能做好的人并不多。
最后总结两句话送给大家:
1、价值投资,要更多盯着供给,而不是需求;
2、行业规模到头了,并不等于投资的机会也到头的,有可能最好的投资机会才刚刚开始。
今天上了很多压箱底的干货,诚意十足,不妨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吧。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