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69字,阅读大约需要27分钟
如何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为什么很少有人在股市中赚到钱?判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的标准有哪些……
1月17日,基金经理莫小城与北大硕士、首尔大学经济学硕士张湧进行对话交流。(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入群观看直播,入群方式在文末)
本期核心内容:
01对市场波动的看法
02 “不亏钱”的投资策略
- 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公司
- 关注公司基本面和长期盈利能力
- 减少短期择时频率
- 普通人如何平衡投资时长
03投资实例与建议
- 买入腾讯的原因
- 对医药行业的看法
- 判断投资价值的标准
- 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的未来
04交易的逻辑与过程
01
对市场波动的看法
Q
过去的一个月里,大家的心态上面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您怎么看近期市场的变化和调整?
A
过去一个多月,我跟大家交流下来也发现,大家有些动摇了,之前的判断或坚定的东西都有所改变。我本身是一个倾向于将问题想明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人,所以我在做决策之前会用很长的时间来思考、做准备,一旦坚定下来,就不太容易动摇。而且我认为一个大的判断,看三天、一个月的成功率远远不如看三五年的发展。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但真正具有长期主义思维的人,就是看得足够远、想的足够明白和透彻的人就能体会到。
最近一两个月发生了不少市场短期波动,大家也一直在问,我当初的判断有没有改变,要不要再反思总结一下。实际上对我是没有太多影响的,我和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格局,以及看待问题的时间长短都是不一样。在我看来,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悖论的世界里面,每天看到的信息和观点更多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别人一直想强调的。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东西只是短期的,在过去就被市场消化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市场这一轮短期的下跌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我们还是要在这种废墟里面去慢慢挖掘未来的钻石,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好的公司。
当然,这只是我的投资思路,我在意的不是短期的收益,没想过下个星期就赚五个点。按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倒车接人。
Q
最近市场比较波动,而您在之前持有的基金上面,仓位还是比较高的,会压力很大吗,能睡得着觉吗?
A
有时候会有一点压力,主要来源于客户和大家的质疑,确实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过去我可能会因为这些压力去改变一些策略,但这一次我觉得我好像更坦然了一些,因为我感觉我已经把我的想法和做法说的很明白了,无论是客户还是团队,大家都很了解我想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干。而且,我坚定的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不需要去做出太多的调整,只是需要给客户、投资人解释一下,让大家相互更信任。
Q
我们昨天跟几个私募基金经理交流了一下,发现大家在12月的时候有做一些择时调仓。您之前在23年、24年的几次择时可是说做的非常精彩。那这次的市场波动时,您没有去做调整,是因为觉得它不会有这一波的下跌,还是您有应对下跌的“后手”?
A
22年和23年的时候,我们都买到相对较低的位置,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当时是觉得这两年是熊市。24年我们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其实也是在践行我们的投资理念,将我们全部的研究和思考付诸实践。
比方说,24年1月和9月,我都把仓位保持在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熊市转牛市的初期阶段,要坚定的去拥抱伟大的公司。而且,我们现在持有的这些公司,都是经过我们“算账”的。从我持有标的的估值水平和整个组合的估值水平来看,我认为是一个捡钱的过程,最多输点时间,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一个判断。
另外,需要确定的是,进入市场的目的是投机,博弈,还是投资,这也是所有决策产生的前提。想明白这个问题,后面的一切都能有相应的策略。比方说我是来做短线和投机的,或者是来博弈的,确定目的后就要思考怎么去做。而博弈的底层逻辑就是我希望买了以后很快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把我手上的东西买走。换句话说就是希望短期有人能够把我手上的东西高价买走,让我从中获利。但进入市场是为了投资的话,思考的维度就不一样了。投资不追求两三天的收益,而是稳定复合的增长。我希望能买到好的公司、好的资产,能够年复一年的力争收益。
很多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客户就是没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来市场上干什么的?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要复合增长,每一年稳定的争取收益,不想冒风险亏钱。所以我在这个思路引导下,就不会在意短期的波动,或者思考这些短期的波动是不是我能承受的,会不会给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我每天也会思考,我买的公司会不会赚了十年二十年的钱后突然一波归零。如果把眼光放在长期收益上,短期的下跌其实是正常现象,是在预期之内。比方说最近的指数从3400跌到3100,下跌10%,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我也分析判断到会有这样的下跌幅度。在任何市场、任何时候,其实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再看我们持有的组合和标的,我觉得最坏的结果就是输掉一点时间,承受一点点波动的风险。
02
“不亏钱”的投资策略
Q
刚才您提到有一个词,叫做不亏钱,我之前也问过您这个问题,巴菲特说的不要亏钱,到底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过程当中不能够有波动,还是不能够回撤?
A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巴菲特说,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亏损,第三是记住第一条和第二条。这句话大家觉得很经典,就是不要亏钱。实际上,他还说了另一句话,就是你买入一个股票的时候,如果感觉不能承受它50%的下跌,那就不要参与游戏,不要去来做投资。这两句话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你买中的不是股票或者公司短期内的涨幅,而是企业未来的经营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买的是它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股东带来回报,巴菲特是这个意思。
那如果我们把不要亏损放到第一位,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实现呢?不是说你买入以后明天上涨了,就叫做永远不亏损。不亏损指的还是你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这些伟大公司通过经营、增长,能够把它的现金流源源不断的折现,然后给股东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这才叫做永远不要亏损。
大部分人可能会想买了就要涨,或者买到最低点,又或是买到涨的最好的、最多的,但这实际上是没办法做到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理解的“不要亏损”,就是什么时候买以及买什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择股和择时的问题。
Q
您之前说过,拉长周期来看,短期择时可能都存在一些问题。最近我也确实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止损位走掉了,结果发现后来这支涨的比较猛,我没能及时在相应位置上车,就有种踏空的感觉。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另外,很多的伙伴想做到该出的时候出,出了以后找一个低点再去进,然后去抓新一波的上涨,您过往非常擅长这一点,为什么现在会放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A
我并不是完全放弃短期择时,只是周期会更长一点,做的波段、幅度会更大一点。过去在短期择时上,我也经常出错,比方说卖了后还在疯狂的上涨,买了以后还在跌,或者卖了以后跌下去了,但是我没有再买回来,这都是很正常的。现在我做短期择时比较少,主要是还是因为我现在的思路是想拥有这个公司越来越多的股数,而不是一味做低成本。我也有在尝试把中间赚到的波动的钱变成更多的股数,这部分用的资金比较少,但做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波动更大一些,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
我们做任何的决策,都有相应的概率。而决策数量上升时,概率其实是在下降的,中间可能会有很多因素,导致不能赚到公司成长的钱。所以能够赚到公司成长的钱,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其实就两种,其中一种就是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用几十年的时间将小企业做成巨头,赚取企业成长的钱。另一种就是像巴菲特一样,持有伟大的公司,伴随他们一起成长。
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就感到更清晰了,我只求不犯错误,哪怕能对一点点,我都觉得我超过了伟大的企业家。我现在交易的频率比我年轻的时候下降了一些,所以有时候我一年能够对个三五次,或者能够对个五六次,我就偷笑了。
Q
您刚才说您相比于年轻的时候,其实是拉长了择时的周期,降低了交易频率的。那现在您在做择时的时候,大概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周期去看的?
A
如果说买和卖各算一次的话,大的择时我在22年就做了四次,23年做了两次,一次减仓,一次加仓。24年也是做了三次,预计25年也许会做一两次。整体来看,大概是一年一两次的样子,就可以了。有些比例很小的,择时可能会相对频繁一些,但对收益整体影响不大。
Q
您践行的是长期投资,亏时间不亏钱。但对普通人来说,他一年左右的资金还是可以进到市场,但一年半可能就要用。在您看来,普通人做价值投资的话,要怎么去平衡资金的时间长短?
A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之前说过的,我们来市场上是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人是想来赚点小钱改善下生活,给自己买一件喜欢的东西。但这不是投资的思路,而是投机和博弈的思路。投资的思路是将其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做, 它不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但却是我工作事业的全部。
十几年前我就看到芒格说的一句话,他说他跟巴菲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根据复利的公式算出来了,他们这一辈子会拥有多少财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他们追求的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慢慢地去积累、去积蓄。只要活得足够长,他们都能成为他们想要的自己。我年轻的时候想不明白这段话,但是到了三十五六岁后,就彻底明白了,也就这样去践行了。
Q
刚才您提到一个点,最优质的、值得价值投资的公司只有1%,也就是50家左右。但这50家公司可能也恰恰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所以看上去似乎挑出这50家公司或者挑出其中一家没有那么难。但是绝大部分人很难从中赚到钱,您觉得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A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理念与信仰。我永远不会对别人推荐股票,一是因为这是不合法的,二是因为没有真正投资理念那个认知的话,是没有办法赚到钱的,反而会害人。
过去和我一起买过好公司的人有很多,包括买到涨幅很大的公司的,但最终能够坚持下来,或者是说能够在其中挣到大钱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赚到钱,最终可能还会亏钱。他们不能通过时间慢慢见证公司未来的涨幅,享受公司未来巨大的分红,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大家都能一直坚持下去,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一直跟大家分享我的投资理念与信仰,学会了这些东西后,有机会博取到长期可持续的收益。
Q
大部分人对好公司没有特别了解,所以当它跌下来的时候,他们不敢去抄底,或者说敢去持续的拥有。这可能也是刚才您提到的,他能够长期持有最关键的因素。所以说不愿意去推荐,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自己去寻找到自己真正认可和信仰的那个公司,可以这样理解吗?
A
是的,一定要学会方法和理念。有了一定的信仰,才有可能去赚到钱。大家都知道我最看好医药,我确实也在医药行业做了很多的研究。昨天创新药加大力度纳入集采的新闻出来后,有些好的公司就出现了较大的跌幅。很多圈内的研究员对此感到崩溃,感觉出现了黑天鹅事件。但我看到消息后就马上赶到办公室,趁着暴跌时买入,短期取得一个还不错的收益,在更便宜的地方多持有了一些好公司的股数。
Q
您在大家都存有疑虑的情况下选择买入,支持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什么?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心?
A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天上掉了一块黄金在我面前,我要不要去捡?有这样的想法首先是基于我对公司的研究和深度的理解,比方说我过去几次的逆向投资,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个医药公司当天大概跌了10%多,那天我也买了很多,买完A股买港股,好像那几天就是最低价,这在后来的二三年里面给了我一个相当不错的收益,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个是你能不能选到那1%的公司,即使它可能会跌,甚至可能很多年,有时候可能都不一定会涨,但是我认为他创出新高只需要时间,我把它定义为存在无限可能的公司。它可能很稀少,我们研究了50家公司,但真正交易的就10多家,买的都是我们心目中真正“伟大”的公司。所以在黑天鹅事件到来时,很多不那么优秀的公司跌下去就真的跌下去了,而我们选择的是我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被错杀的公司,所以敢去买入。这种公司只要你给它时间,它可能会创出新高,源源不断的往上涨。但是这个时间可能有些很长,有些三五年它也不一定能创出新高,但三五年不行,再长一点时间也能创出新高,我们能把它的账算的很清楚,其实这就是一个长期主义,即看地够长想地够明白,我并没有把短期的表现当做我投资的目的。
03
投资实例与建议
Q
昨天跟另一个基金经理交流的时候,他说腾讯总是会被大家认为是一个价值投资的股票,但腾讯从最高点700多块钱降到了100多块钱。在您看来,腾讯算是偏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公司吗?另外,腾讯的下跌把很多做价值投资的人或者标榜价值的投资人都埋在里面了,您对此怎么看待,他们是犯了一个错误吗?
A
整体来看,腾讯个股没问题,主要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时间以及对投资理念的理解不同。
其实腾讯400块钱的时候我就开始买了,后面也一直在买,包括300多,200多的时候。腾讯最低的170,其实是分红以后才出现的价格,刚刚跌破200的时候才是最低的价格。我印象非常深,跌破200的那一天实际上我是加大了仓位,但是我有个原则就是我永远不会把我所有的资金都买一只股票。任何一只股票,最重仓都不能超过30%。一旦买到30%,我就停了,不管再涨再跌,都不会再买了。所以跌穿200时,我可动用资金就到了极限,当时也很想再加码买,但原则在那里,我就没有去触碰。
之前腾讯跌穿400的时候,我就认为腾讯已经很便宜了,毕竟历史上看,腾讯基本上没有跌破过20倍的PE。08年恒生指数跌幅巨大,上证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腾讯都没有跌破20倍PE。在泥沙俱下,真正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能够守住20倍估值的港股,其实连1%都不到。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的下跌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我之所以一路买下来,一是觉得我最多亏时间,不会亏钱。腾讯是一个公用事业类的公司,像自来水、煤气一样,最坏的结果也不会是破产经营出现归零。另外,我认为腾讯下跌其实也是经历了几个非常大的危机。首先就是反垄断,促使腾讯将其生态圈内京东、美团的股权都卖掉。其次就是短视频、抖音平台的冲击。
那回过头来看,腾讯应对这些危机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凭借着过去的积累和沉淀,业绩依旧保持稳定。另外,游戏是腾讯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过去几年各大部委对游戏产业的政策,也腾讯有很大的冲击,但这也没影响他在行业里绝对竞争优势的地位。所以我就选择一路买下来,没想过止损出来。
我持有的公司,包括腾讯,其未来盈利能够根据过往业绩分析判断。比方说腾讯未来每年保持10%到20%的增长区间,取中位数的话增长15%左右的业绩,都是超预期的。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还有他整个的竞争力,我觉得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投资的角度,我觉得我最多亏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但归零的风险,是很小的,所以我没有想过要止损。
但这里有个前提,在我的概念里99%的公司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值得长期投资的,所以我们要选中剩下那1%的公司。只有选中那1%的公司,你才会有这样的信心和信念。
Q
您怎么看待医药目前以及接下来的状况?
A
其实医药行业从20年年底就进入升跌的阶段。过去几年,整个行业也面临了疫情等多重危机,这对很多医药公司都造成了重大打击,再加上现在已经是第十轮的集采、医疗防腐等。历史上的黑天鹅事件和对行业有很大打击的事情经常出现,但我国这几年的医药行业是多重危机叠加,导致去年医药整个行业的跌幅是倒数第一,连续几年跌幅超过20%,这在历史上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之前在美国和日本,都是在一年时间里跌到位,然后慢慢修复,但我国在多重危机的叠加下,连续跌了几年且跌幅巨大。今年是我研究医药行业应的第17个年头,在我看来,现在医药的估值是在有医药行业以来,整体估值的极度下限。另外,在基本面上,医药也是说的过去的,毕竟面临了多重危机,包括行业商业模式、企业盈利能力等都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也一定会有大部分公司发生改变甚至倒下,但未来我们仍然认为医药是一个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我认为集采和反腐是势在必行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就像前段时间医保局的回复,部分公司没把钱花在研发上,而是浪费在其他方面,这在长期来看一定是不健康、不持久的,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事难道不应该做吗?
未来关于整个行业的重大政策基本定调和清晰,和我们原来的判断基本一致,主要是支持创新药和中成药、砍掉中间环节,让更多的钱流向有研发能力的药品公司,最终让老百姓受益。让中成药的一些企业能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名片。我觉得这符合我们很多年前的思考和常识,也符合行业更加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政策。所以在这背景下,我看到的其实是机会,我认为这是中国股市至少30年来医药行业一次非常大的机会。
当然这里可能大部分的公司,就像我之前说的99%的公司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原因是过去依赖营销和渠道,利用制度缺陷赚钱的企业很难生存。就像我之前所说,伟大的公司就诞生在危机时刻,这也符合投资的基本常识。所以24年以来,我们把过去配置的半导体进行减持。虽然现在这波牛市的核心还在科技,但我觉得配置医药行业确定性相对更高、稳定性更强,这也符合我的逻辑,就是可能亏点时间,承受一点波动的风险。这是我研究医药行业这么久以来,感觉到的最有吸引力的时候,是决定我们能否赚取超额收益的时候。回顾我过去的逆向投资,也是在重大危机下买入伟大公司,我大部分的钱都是这样赚来的。例如在塑化剂,官员反腐的时候,白酒行业下跌带来的投资机会;三聚氰胺事件的时候,乳制品行业下跌带来的投资机会;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的时候,疫苗行业下跌带来的投资机会,我觉得这一次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坚定,也是因为我能把公司的未来业绩算清楚,不管未来宏观如何变化,我持有的部分公司能够保持15%到20%的增长,是较为稳定的事;同时,将时间拉到三五年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点,这些公司的竞争力也是很强的,甚至部分公司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巨头的竞争。
Q
您刚才说,在多重危机和长时间的打压下,医药的估值已经在底部,但也会有一些优质的公司能跑出来,而且医药是永续经营的行业,那您判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A
首先,如果大家实在选不出来好的公司,医药ETF也是个选择,毕竟这个归零的几率很小。其次,如何在永续经营的行业里寻找伟大的公司,第一,具有伟大产品,且净资产回报率或毛利率非常高。我们认为最好的生意是ROE和毛利率能持续提高的,也就是说它竞争力非常强,挣钱的能力也一直在增强,赚来现金放在账上,不需要再过多投入。
第二,毛利率能够持续上升。这意味着它的竞争力非常强,这一点的也要是看它的这个产品优势。第三是股息回报率。我们也研究了过去100年全球涨幅几万倍的伟大公司,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买入公司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分红,是股息回报。像美国涨幅最大的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其实是负数,它每一年都要借款来给股东分红,同时回购股份。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一个早期阶段,这几年也一直在强调分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市公司唯一的买家是上市公司本身,这也是投资的本质。
Q
很多创新药企业可能没有很高的ROE,不能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回报,这类公司又要如何判断呢?
A
我将创新药定位为医药股里的较强的时代红利。从整体状况来看,创新药已经走过了从零到一的第一个过程,现在正处于野蛮生长、快速增长的阶段。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创新药出海,认为出海可以减少集采的影响,卖到高价。但国内集采的背后是以量换价,国内的市场是非常庞大的。所以我觉得创新药更多的还是看研发能力、管线储备和发展战略这三方面。不过创新药的能见度偏低,看不了太长时间,对普通人的专业要求很高,要耗费不亚于读一个医学博士的时间和精力。
我也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去研究,但目前能搞明白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只能结合投资搞懂大的东西,难以进一步细化。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是选择具备伟大基因的创新药公司来做一个组合,我们相信组合中的部分公司一定能跑出来。另外,我们未来也会对组合进行长期跟踪,看这些公司的伟大基因是否有变化,战略布局实现状况以及能否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跟全球药王抢夺市场等,最终进行动态调整。
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视频号上面讲了一个巴菲特和芒格过去几年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看法。在97年的一次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他人生错过的一次比较重大机会,就是没有投资美国的这个医药行业。当时他的理由是,他认为他看不清这个行业,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哪些公司能胜出,哪些公司的管线未来能够研发出来。他错过最大的机会就是在克林顿时代的医改,其实就是集采,和我们现在的这个集采有些类似。当时整个医药行业出现了暴跌,跌幅的话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但它是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面快速跌下来的。他错过了买入整个行业的机会。所以我们也思考,我们现在对于创新药,也没有办法百分百确定哪个公司一定能怎么样,是否是未来的百倍股、千倍股或者万倍股,我们没办法判断,也看不清楚。但是我们想在这些公司当中,那些能够涨幅巨大的或者获得高额回报的公司是有共同特点的,所以我们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做一个组合,做一个配置,买入一揽子,然后再动态地去调整,动态的去跟踪,动态的去研究。
巴菲特说当年整个医药行业让他少赚了几十亿美金,这是什么一个概念?几十亿美金复利20年,是什么一个概念?实际上到现在来说他是少赚了几千亿美金。其实我有同样的感受,医药行业也许在未来的一个时间点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时候,也许就是不亚于当年这个克林顿时代美国医药股的这个投资机会。
04
交易的逻辑与过程
Q
作为私募基金经理,您一直强调“输时间不输钱”,过去几年您也保持着每年20%左右的收益,那您有设置2025年的年度目标吗?
A
年度目标不敢讲,怕对大家有误导。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人生目标,第一个就是足够长寿,九十多还能干这件事情在,在有工作能力的时间里能够坚持做好长期投资;第二个是如果能够年复合做到20%,那就是巴菲特的收益,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第三个是希望不犯大的、原则性的错误,每年能获取正收益,然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做好这件事情。
我在跟团队聊天的时候,也说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过得更幸福。实际上幸福是比较出来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可能就是获取幸福最好的方式。另外,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持之以恒地做好事情。大家也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来来判断我是否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践行价值投资本质。
Q
您前段时间新发了基金,方便说一下您的基金主要投向哪些板块吗?
A
我觉得我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但不一定是爆发力最强的生意。我的组合里除去创新药,股息回报率将近四个点。也就是说我把时代的较强红利去掉,把还处于投入阶段的公司去掉,剩下部分的股息回报率也有将近四个点,安全边际是较高的。所以我觉得市场下跌、股价波动对我影响相对较小。
我们最新的基金是在12月底开始交易的,也就是这一轮的相对高点。12月31日开始,股价大跌,我们开始建仓。1月2日暴跌之后,我每天都在买入,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够买到相对的低价。到了1月13日,我已经买下来近40%的仓位。分红率方面,排除创新药公司,我的组合的分红率接近四个点。我并不是想着买了就要有大涨,而是想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些伟大公司更多的股份,现在净值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
Q
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价值投资相关的书籍吗?
A
《穷查理宝典》。关于投资我最近有一个新的感悟,很多人都在追求一套科学的、标准的、有逻辑的投资方法,但实际上从我的投资生涯来看,更多是依靠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世界的一种领悟。简单理解的话,投资就像谈恋爱,没有标准答案,也没必要去选择人人都觉得优秀的那一个,重要的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文字:马小雨
编辑:刘紫琪、莫鑫
风险提示
本文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本文仅做研究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文中的信息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
END
桓睿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