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涨价潮的可持续性需从政策驱动、供需调整、技术迭代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短期看涨价具备阶段性支撑,但中长期延续性仍面临多重挑战。
需求端的政策刺激是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2025年5月1日前并网项目可沿用旧政策,直接引发分布式光伏抢装潮。头部企业3月初组件报价单周调价两次,N型TOPCon双面组件价格突破0.7元/瓦,BC组件达0.76元/瓦。政策窗口期创造的装机需求,推动春节后光伏玻璃、胶膜等辅材价格同步攀升。欧洲市场N型单面组件1月均价环比上涨12%,部分海外报价涨幅超20%,显示国际市场需求共振效应。
供给侧的产能收缩提供短期支撑。2024年硅料、硅片产能利用率降至64.25%,2025年一季度多晶硅产出预计再减5%。行业自律限产促使硅料价格创历史新高,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达4.15万元/吨,环比上涨2.22%。硅片环节N型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1.55元/片,周涨幅9.15%,库存消化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这些数据表明供给端收缩为价格上行创造了空间。
技术迭代催生结构性溢价。TOPCon、HJT等高效组件在大唐集团招标中均价达0.696-0.839元/瓦,较PERC组件溢价12%-18%。N型技术渗透率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Q1的48%,技术红利推动产品分层定价。BC组件因良率提升缓慢,价格较常规产品高出8%-10%,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中期持续性面临三重考验:
- 政策时效性约束:5月政策窗口关闭后,抢装需求可能断崖式下滑。2024年10月数据显示,当政策刺激消退时组件价格单月回落4%-7%;
- 产能释放压力:当前硅片环节稼动率已回升至75%,预计Q2多晶硅产出环比增长8%。若企业为应对涨价提高产能利用率,价格可能在6月后反转下行;
- 成本传导阻滞:组件端价格涨幅(0.04-0.08元/W)明显低于硅料(2.22%)、硅片(9.15%)涨幅,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可能倒逼价格体系调整。
市场指标已显露风险信号:截至3月末,光伏组件招标均价较现货市场低0.05-0.07元/W,显示电站投资方对高价接受度有限。海外市场方面,欧洲组件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45天,较年初增加8天,预示需求边际走弱。金融机构测算显示,若硅料价格突破5万元/吨,光伏电站IRR将跌破6%的行业基准线,可能触发需求收缩。
技术变量或改变竞争格局:钙钛矿叠层组件实验室效率突破26.1%,预计2025Q4进入中试阶段。该技术路线若产业化成功,可能对现有PERC/TOPCon产能形成替代压力,加速技术贬值风险。
综上判断,当前涨价潮大概率延续至2025年二季度末,但6月后存在较大回调风险。关键观测节点包括:4月硅料新增产能爬坡速度、5月政策窗口关闭后的装机数据、以及Q3新技术量产进度。投资者需警惕高价位下的产能复苏与技术迭代双重冲击。
以上就是关于光伏产业链涨价潮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资讯,请关注私募排排网。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