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于2025年3月28日减持中芯国际H股1130万股,持股比例由7.05%降至6.91%。这是大基金一期自2021年以来首次减持中芯国际,虽然减持比例仅0.14%,但作为产业资本退出的标志性事件,折射出半导体产业资本运作进入新阶段。以下从减持动因、市场影响、行业趋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减持动因:资本循环与战略转向双重驱动
1.投资周期自然退出: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按十年运作周期计算,2024-2025年进入退出窗口期。此次减持前,大基金一期已累计减持28家半导体企业,2024年通过减持回笼资金超400亿元。中芯国际作为持股近十年的核心项目,减持属于正常资本回收。
2.支持新兴领域需求:2025年一季度国内GaN器件产能环比增长45%,碳化硅衬底产能同比增长62%。大基金一期资金转向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等前沿领域,符合产业升级方向。
二、市场影响:短期承压与长期分化并存
1.机构调仓加剧波动:减持公告发布后,中芯国际H股单日振幅达9.8%,港股通资金净流出4.2亿港元。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87家私募机构在中芯国际持仓占比超5%的产品,3日内平均仓位下调2.3个百分点。
2.估值体系重构信号:中芯国际港股2025年动态市盈率仍达38倍,高于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的19倍。产业资本减持可能加速估值回归,推动市场从“政策溢价”转向“盈利驱动”。
三、产业趋势:资本退出潮的三重影响
1.融资结构优化:2024年半导体行业股权融资中,市场化机构出资占比提升至67%,较2020年增加22个百分点。产业资本退出倒逼企业提升经营效率,中芯国际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18%,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2.技术攻坚压力加大:在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设备进口受限背景下,2024年国内晶圆厂设备国产化率仅39%。大基金一期减持后,中芯国际资本开支中政府补助占比可能从35%降至28%,企业需更多依赖自身盈利支撑研发。
3.区域竞争格局改变:大基金二期对中芯国际直接持股1.6%,且暂未启动减持。配合《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规划》2025年新增政策,长三角、大湾区新建12英寸晶圆厂中,62%采用国产设备主导方案,显示资本退出不改变产业长期投入方向。
需要关注的是,资本退出存在结构性差异。私募排排网调研显示,73%的机构认为存储芯片、功率半导体等成熟制程领域将加速市场化,而EDA工具、光刻机等“卡脖子”环节仍需政策资本持续投入。当前产业资本减持规模占行业总市值不足0.3%,尚未形成系统性冲击,但需警惕后续连锁反应。
以上就是关于中芯国际再遭大基金减持:半导体产业资本退出潮影响几何?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资讯,请关注私募排排网。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