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国内投资者对私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依靠私募基金投资等获得高收益的案例层出不穷,让许多投资者也为之心动。但与此同时,私募领域也存在不少风险,部分投资者因为没有看清投资中的“暗坑”,不知不觉就在套路中被掏空了“钱袋子”。
作为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我们应该如何“避坑”?接下来排排君就和您聊聊私募基金投资中的知识点与风险点。
什么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指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财产的投资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私募基金被称为“少数人的游戏”,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私募对合格投资者也有一定门槛,投资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其中,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此外,投资单只基金的合格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应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这说明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资一样,都要承担相应风险,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揭示风险是私募机构的义务。
“伪私募”具备哪些特点?
在投资中,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以私募基金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非法私募活动。比如说,具备以下特点的就是“伪私募”:
1.未到协会备案。以私募基金名义宣传、募集,但并未到基金业协会办理产品备案手续。
2.公开募集。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3.借私募搞传销。以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宣传噱头,募集资金总额的30%作为各级代理人佣金,实为借私募搞传销。
4.保本保息。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投资标的大股东个人担保、投资标的关联机构担保等方式,承诺给予投资者保本、承诺给予投资者固定收益、承诺定期付息等。
5.冒用他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编号发行私募产品,实为非法集资。投资者一定要去基金业协会网站自行核实。
6.拼单。用拆分、转让私募产品的方式诱导多名不合格投资者一起凑到100万元及以上,变相满足合格投资者的要求。
私募基金如何避“坑”?
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骗局,投资者应该如何避“坑”?
1.全面了解私募基金产品信息
在确定购买基金产品前,应充分了解产品的相关情况。首先,认真阅读基金管理人或者销售机构提供的宣传推介材料;其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管理人资质以及相关基金产品的登记备案情况,确保所欲购买产品的真实性合法性;最后,通过企业信息查询了解融资方基本信息,对于基金运作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
2.理性看待投资收益承诺
提升法律风险意识,不应轻信本金收益承诺,充分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提高对私募基金投资范围、风险控制以及市场形势等情况的了解,关注基金合同的关键条款,积极行使知情权,要求管理人履行条款说明义务,明确基金的类型和法律性质、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具体职责等,形成合理投资预期。
3.关注私募基金退出、清算的合同约定
投资非标准化资产可能面临较高的退出清算风险,因此投资者应特别关注私募基金合同关于退出条件、清算条件、清算期限、清算方式、清算不能法律后果的约定,确保退出清算各步骤的约定详尽、责任主体明确。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