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国内的高端医疗仪器高度依赖进口,在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器械领域,GSP(GE、西门子、飞利浦)就如同以前汽车市场的BBA(宝马、奔驰、奥迪)一样,是高端、稳定的代名词。
但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系列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仪器开始逐步进入医疗临床工作,与洋品牌分庭抗礼甚至逐步替代。
就在7月22日上周六,央视新闻报道,我国已突破长期技术封锁,国产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应用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
在核磁共振仪完全依赖进口的时代,一台仪器动辄数千万,尽管近些年已有较大幅度降价,考虑到我国人均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市场前景依旧广阔。这也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普遍特征。
此次国产核磁共振仪的量产突破涉及哪些公司?A股还有哪些高端医疗器械相关的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核磁共振仪突破,国产替代再进一步
据报道,此次主导国产核磁共振仪项目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参与了这批国产核磁共振仪的合作开发,该公司长期专注于核磁共振仪赛道。
据联影医疗官网资料显示,此次成功打造的国内首台3.0T高端磁共振仪,获国家发明专利124项,几乎全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首次实现我国高端核磁共振领域“0”的突破。
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报告及官方报道消息,笔者整理了A股市场中涉及核磁共振仪生产制造及应用的上市公司名单如下。
不难发现,上述核磁共振仪相关公司以高端材料、仪器仪表行业为主,此次国产核磁共振仪相关报道中多次提到的“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主要也是指超导磁体相关技术,此前一直被美、德垄断。
除材料、仪器行业外,核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中,对射频技术、成像技术要求较高,联影医疗就是深耕于这方面技术在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上的应用,得以成就此次突破。
笔者整理了A股市场在成像技术、射频技术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的上市公司名单如下。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持续加速,并不只是核磁共振仪的国产替代取得突破。
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17个创新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国产的“脑起搏器”、第三代人工心脏、人工血管等,多款高水平医疗器械都实现了自主研发。
而在今年上半年中证医疗指数累计下跌18%、跌幅居前的同时,却逆势“吸金”103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成为上半年流入最多的行业主题指数。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6月底,A股市场超50只医药卫生主题相关ETF今年净流入超过350亿元资金。种种迹象显示,市场中有资金“越跌越买”,布局积极。
笔者为大家整理了A股市场中涉及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的上市公司名单如下。
数据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保证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分析结论仅供参考,所涉及品种均不构成实际投资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风险揭示
本文所涉的文章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
特别福利来啦!《私募红宝书》限时免费送!全面剖析九坤、灵均、鸣石、星石、重阳等15家百亿私募!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可下载↓↓↓
链接:https://mobile.simuwang.com/news/246059.html?utm_source=100167&utm_campaign=NRYY-LKQ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