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加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公司能否帮你提高能力上限?加入聚宽对我的能力有很大提升。
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给你一个想法,你实现不了,而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有些东西捅破窗户纸之后,它其实只有薄薄的一层。所以有时候可能只是同事一起聊到之前做过哪些工作,或者几句简单的提示,都很有可能帮你避免一段很长的弯路。
早期做投研,会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前期研究层面,始终在关注如何把一个想法转变成一个赚钱的策略。这其实是投研的第一步。加入聚宽之后,现在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投研的后半段,会更关注策略上线之后,有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该如何进行风控。
有些风险,在做回测的时候,做研究的时候感知不深。比如有半年、一年的震荡期、回撤期,做回测的时候,可能几秒钟就过去了,过去之后,曲线又开始往上了,这种时候感知是比较弱的。但如果是在实盘中出现了半年、一年的震荡期、回撤期,人往往是很难扛住的。
投资人会非常关注策略的回撤,一旦回撤,如何快速确定到底是策略出了问题,还是属于正常的市场波动,有可能很快恢复?这比做一个好看的曲线更考验功力。真正管理实盘,就需要不断思考这些问题。
所以现在我会始终把风险放在第一位,怎样能对自己的策略有信念?怎样监控策略?如何做策略维护和迭代升级?能否快速发现策略出了问题,怎样定位问题,怎样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假如策略上线之后表现跟回测完全不符,我感觉其实是在砸自己的招牌,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公司负责,对投资人负责,如果只是凭着侥幸心理,做一条好看的曲线,对长远发展没有任何的作用。
同时,我也更加注重体系化思维,量化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市场不同,规则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市场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适配,但市场本身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还是体系是否足够完善?足够科学严谨?
量化的门槛其实不高,举个例子,比如一些做期货的人,可能拿着双均线就直接去交易了。它也是一个量化策略,但它比较简单,也不够科学严谨。它只解决了一个出信号的问题,只关注了策略中的一个面,信号出来之后面临的很多风险,都没有解决。
量化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从最开始的信号提取,到最后做组合,整个过程风险怎么控制,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如果想把每个细节都完善,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现在很多私募会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是因为觉得每个人都去负责一个流程的话,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链路,迭代起来效率会比较低,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方向上深耕,把自己的方向真的研究透彻,每个方向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迭代策略的过程,策略怎么去维护,怎么去升级,其实是竞争力核心。
我认为最重要需要有两个特质。
一是,很强的自驱力。自驱力源自是否热爱这个工作,你必须热爱跟数据打交道。因为数据本身是一个比较死的东西,它的反馈全部来自你的输入。如果对它不够热爱的话,输入得越少,得到的反馈也越少。
二是,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你是不是有真正的主人翁意识,直接跟钱打交道的人,需要对投资人的钱非常负责。
我也见过很多能力很强的人,但做不好资管,我感觉就是因为责任心还不够。很多人可能做事从0做到0.6,就觉得及格了,ok了,不再往下深入了。但是一个60分的策略,是不足以让投资人放心地把钱交给你的,你必须要把这个工作做到1,做到10,甚至做到100,才可以把钱管理好。
聚宽的自由度很高,不会限制你的方向,不是告诉你怎么做,就一定要这么做。聚宽会给你一定的自由度,给你一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去做,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