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民航局向亿航智能、合肥合翼航空等企业颁发全球首张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运营合格证(OC),低空经济的“载人时代”正式拉开序幕。这一突破标志着eVTOL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运营,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然而,eVTOL的商业化仍面临技术、政策、基础设施等多重挑战。
一、eVTOL商业化运营的机遇
1.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管理司,统筹发展规划。深圳、广州、合肥等地已出台扶持政策,如深圳计划2026年前建成1200个起降点,浙江规划150个公共无人机起降场。
2.技术突破与产业成熟
亿航智能2024年交付216架eVTOL,同比增长超3倍,成为全球唯一取得适航“三证”的企业。峰飞航空的“盛世龙”完成深圳至珠海跨海飞行,将2小时车程缩短至20分钟。
5GA通信、智能空管系统等技术提升飞行安全性,如中兴通讯的5GA基站可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
3.应用场景拓展
城市交通:eVTOL可缓解地面拥堵,如深圳直升机10分钟完成南山至罗湖通勤。
低空旅游:合肥骆岗公园已推出eVTOL观光服务,成都“大熊猫航线”单次体验票售出超10万张。
应急救援:无人机在西藏地震中穿透极端气候传输灾情数据,提升救援效率。
二、eVTOL商业化运营的挑战
1.适航认证与安全监管
eVTOL需通过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三重认证,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目前仅亿航智能等少数企业完成认证,多数公司仍处研发阶段。
空域管理尚未完全开放,现有飞行高度多限制在300米以下,而eVTOL理想作业高度为500-1000米。
2.基础设施不足
三四线城市起降点覆盖率不足20%,充电网络、维修体系尚不完善。深圳、合肥等先行城市正加速建设,但全国推广仍需时间。
3.高成本与盈利模式探索
eVTOL单机成本高达2500万元,短期内难以规模化降价。目前商业模式依赖高端旅游、商务通勤,大众化普及仍需技术降本。
4.国际竞争与标准制定
欧美正加速eVTOL适航标准制定,中国企业需警惕技术壁垒。如不掌握核心标准,可能面临市场话语权丧失风险。
三、未来展望
尽管挑战重重,eVTOL的商业化仍充满希望。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资本涌入将推动行业加速发展。预计20252030年,载人eVTOL将在旅游、短途通勤等领域率先落地,而大规模城市空中交通(UAM)可能需至2030年后成熟。企业需聚焦安全、降本和场景创新,避免盲目跟风,才能真正抓住低空经济的万亿蓝海机遇。
以上就是关于“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开启,eVTOL商业化运营的机遇与挑战”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资讯,请关注私募排排网。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