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观点及策略
权益市场:本周,市场依然保持平淡,市场进入板块轮动节奏,缺乏主线。从行业趋势以及股价表现来看,新能源依然占优;PPI见高点回落,周期股短期见顶;受益新能源需求增长的IGBT、电容等板块表现优异;消费板块中多数细分板块产品迎来涨价,消费板块情绪有所恢复;医药板块持续低迷;临近年底,市场开始向22、23年开始估值切换,同时也是市场近4个月的业绩真空期,在此阶段,我们仍然看好明年成长性延续的新能源尤其是光伏、锂电池产业链的隔膜、半导体IGBT等板块的投资机会。
债券市场:随着房企接二连三的违约,市场上对于企业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行业龙头恒大、现金短债比大于3的花样年,“三道红线”绿档的佳兆业彻底击碎了市场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叠加政策因素和需求端的放缓,即使融资层面已经开始松动,多只地产债价格也持续跳水。无论是阳光城的债务展期,还是佳兆业的理财产品暴雷,都揭露了房企的现金流压力已经快到极限的事实。借新还旧的循环无法继续,销售端受到疫情、预期的反复打击,世茂管理层公开表示“政策如果不转向,即使最厉害的开发商也就只能撑3个月”。目前地产板块的政策面基本到底,但行业基本面尚未到底,在等待行业拐点出现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握地产板块的高收益债投资机会。我们将继续配置短久期的高收益债券,在把控好信用风险的前提下,精选个券,分散投资,不断为客户创造更好的收益回报。
现金管理:我们将继续开展短期限的协议式回购,在保证流动性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收益。
二、本周新闻概述
中国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4%和50.8%,环比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扩张区间。国家统计局指出,受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等因素影响,10月制造业PMI下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有所减弱;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但力度有所减弱。
北交所正式发布交易和会员管理2件基本业务规则及31件细则指引指南,自11月15日起施行。31件细则指引指南涵盖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公司监管、证券交易、会员管理等方面。相关细则明确,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平移北交所当日,其股票交易实施30%的涨跌幅限制;上市公司股份协议转让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严禁进行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和转让活动;发行上市与承销业细则明确,每一个申购单位为100股,申购数量应当为100股或其整数倍,且不得超过9999.99万股,投资者在申购前应将申购资金足额存入资金账户。下一步,北交易还将陆续发布涉及QFII和RQFII证券交易、发行上市审核标准的适用要求等相关业务规则。
国家发改委对散布煤价不实信息的媒体进行约谈,要求其严守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严禁捏造、散布煤炭相关不实信息。山西、内蒙古、陕西严厉打击违规存煤场所,坚决清理取缔未经批准以及未办理用地等手续的存煤场所,严厉打击利用违规存煤场所囤积居奇、哄抬煤价等非法牟利行为。全国电厂存煤突破1.1亿吨,较9月底增加超过3100万吨;近期多家煤炭企业主动将动力煤坑口价格降至每吨1000元以下。
美联储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并将于11月晚些时候启动缩减购债计划,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减码购债的时机对加息没有直接信号意义。此次货币政策会议的侧重点在于减码购债,而不是加息。虽然通胀强劲上扬,但并无证据表明存在螺旋式薪资上涨,预计通胀将在2022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回落。并且可能会在2022年实现充分就业。
三、本周市场行情回顾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公开市场本周累计进行了2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对冲10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净回笼7800亿元,资金面依旧平稳。截至11月5日,DR001较上周五下行23bp至1.89%,DR007下行22bp至2.12%。



利率债:本周利率债周发行量和净融资额较上周均环比下降,上周地方政府债发行大幅缩量,其中国债4只,发行规模2360.60亿元,政策性金融债17只,发行规模979.80亿元,地方债5只,发行规模250.10亿元。二级市场方面,本周债市走强,长端利率下行幅度较大。整周看,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上涨0.94%,截止11月5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8.25bp至2.885%。
信用债:本周信用债一级发行规模下降,净融资量下降。从债券种类来看,企业债本周发行4只,发行金额52.00亿元;公司债发行74只,发行金额604.87亿元;中期票据发行70只,发行金额755.1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84只,发行金额853.20亿元;定向工具发行24只,发行金额120.10亿元。二级市场方面,信用债成交规模上升,创年内新高,产业债本周交易活跃度较高。评级调整方面,本周信用债市场共有8家主体评级(展望)进行下调。

高收益债:本周高收益债市场的总成交额为53.26亿元。共涉及152个主体,以城投、地产企业为主。其中城投主体成交总额约22.8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2.9%;房地产与基建行业共计成交13.21亿元,占比约24.8%;其他高收益债成交以工业和金融类为主,分别为5.98亿元和4.12亿元。本周成交金额前十位高收益债券如图所示。

在地产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信用冲击还在持续。本周,阳光城公布的三季报业绩巨亏,并且管理层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导致二股东泰康对公司三季报议案投出反对票,迎来“股债双杀“,后续融资似乎将更为困难。为了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做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例如通过出售兴业银行、华泰保险和万物云等公司的股权来回笼一部分资金,实际控制人林腾蛟对阳光城旗下3只要约交换的美元债提供全额担保等。在最近倒下的民企里面,尽管林老板此举颇显诚意,但是投资者反响平平,毕竟从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目前看不到底部反转的迹象。
其它民营房企也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世茂集团被传与陆家嘴信托商谈延期和IR离职;佳兆年担保的理财产品面临违约;奥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陷入借贷纠纷……总体来说,这场由恒大、花样年等民营房企开启的违约债务危机,正陷入到信心丧失的恶性循环中,市场上充斥着“没有一家房企能自信度过冬天”的声音。
从政策层面来讲,目前很多地方正在逐渐放宽房地产调控政策。比如高层和金融管理部门近期已释放了房地产信贷环境改善的信号,强调房地产市场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是结合近期我们对部分房企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政策传导具有时滞性,当前的边际宽松政策还无法实质性改善房企基本面。目前房企可以切身体会到的融资宽松仅存在于个别城市的按揭层面,开发贷等还未获得实质性改善。
此外,伴随着越来越多房企信用风险事件对的发生,各地都在强化对于预售资金的监管,短期内将加大房企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方面,房企资金占用时间拉长,销售端增长并不能及时转化为可用资金用于偿债,比如阳光城在此前的电话会议中告诉投资者,目前现金余额260亿元左右,与9月底相比增加了近50亿元,但可以动用的只有6亿至7亿元。另一方面融资端持续资金流出,而且抽贷断贷的行为会传染到更多的债权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还会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因此地产的市场底可能还未到来。
权益市场:本周各大指数涨跌不一,创业板指周涨0.06%,上证50周跌2.01%,上证指数周跌1.57%,沪深300周跌1.35%,万得全A周跌0.61%,中证500周跌0.44%,创业板50周跌0.40%。行业方面涨跌不一,其中农林牧渔(涨4.67%)、电子(涨4.37%)、通信(涨4.00%)、传媒(涨3.44%)等行业领涨;休闲服务(跌10.37%)、钢铁(跌7.14%)、化工(跌5.54%)等行业领跌。





资料来源:Wind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本公司认为可靠。本报告仅供投资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投资者据此入市操作风险自担,本公司不承担任何投资行为产生的相应后果。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