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谓的“私募基金”经常打着“保本保收益”的旗号吸引投资者,而一些投资者也常常因此上当受骗。
1.行业认知需更新
之所以很多投资者还容易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些时候,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尚未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固定收益”是默认规则。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保本、保收益”是理所应当的,压根没有考虑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
在2017年,我国多个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至此,刚性兑付被打破,“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理念逐渐被市场接受。但尚有部分老年投资者仍未更新投资理念,极易落入“保本高收益”欺诈陷阱。
其次,对于私募基金而言,承诺保本保收益本身就是不合规合法的行为。2014年8月21日实施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因此,如有私募基金承诺保本保收益,多半是“伪私募”的宣传幌子。
2.莫要有侥幸心理
当前,非法集资正打着互联网金融等幌子隐匿手段、翻新花样,但本质都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通过高息诱饵骗取投资者的大额资金。
既然道理十分清楚,监管也反复强调,为何仍有投资者甘愿走入骗局?一方面,侥幸心理在作祟。世人皆知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真有馅饼掉在自己头上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怀疑警惕,而是感叹着实幸运。投资者一定要摒弃侥幸心理,否则后患无穷。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